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重大举措,强化党建引领,坚定理想信念,助力学生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生命科学学院于4月16日12:30在生地楼116会议室开展第十五期“强国有我 先锋力量”学习分享会。本次活动由崇德党支部主办,邀请高友鹤老师,以“做科研,要有'另辟蹊径'的勇气”为主题进行经验分享,40余名同学参与活动。
高友鹤教授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学习生物医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哈佛医学院做博士后训练,曾任讲师。回国后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基础医学研究生病理生理学系教授。2014年任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全国生化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先后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基础医学组成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URINE》杂志创始主编。高友鹤教授建议在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中开启尿蛋白质组行动计划,并任第一任主席。
首先,高老师分享了自己对于“另辟蹊径”的看法,当前社会竞争激烈,不止科研,不少领域都充满无数的挑战和压力,许多人都在努力寻找突破口,希望能够脱颖而出,“另辟蹊径”便成为一个值得尝试的选择。
随后,高老师分享自己在北师大做的两件有些“另辟蹊径”的事情。一件是开设《走近医学》课程,高老师认为当代大学生所受的医学教育都是传授医学知识、教大家怎么做医生,而老师希望开设一门课教大家怎么少得病,让大家能够主动预防疾病,并防止在医学方面受到诈骗。另一件“另辟蹊径”的事情是开设《文献阅读》课程,让同学们在课上分享讨论创新的东西以及有创意的想法。老师强调,创新对于科研至关重要,而不同人对同一个事实理解的角度不同可带来不同深度的思考。
之后,高老师谈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尿液生物标志物。最开始很多研究人员觉得蛋白质组非常有前途,在短时间内就能鉴定许多蛋白,诊断许多疾病。很多人觉得研究血液好,因为血液连接着许多组织与器官。当时高老师认为在血液研究方面,前人已做出许多重大成果,所以自己开始转向尿液的研究。虽然“另辟蹊径”在很多情况下是被动的,但老师在后来日复一日的研究中,逐渐看到尿液生物标志物领域有潜力、有前景的地方。
随后,老师谈及自己当初做出的回国发展的决定。在国外学习的日子里,老师每周都去书店,阅读了大量谈及我国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的著作文章,逐渐坚定选择回国发展。在当时出国读书工作后再回国发展的人并不多,但正是这一“另辟蹊径”的选择和科研报国的志向,逐渐让老师在国内新兴的生物医学领域站稳脚跟。
当然,高老师提到不论是科研还是生活,选择与常人不同的一段路程,必然会经历一段孤独的时光,这需要我们有强大的内心,有坚定的信心,而“另辟蹊径”的决定也需要有必要的支持,例如在实验中获得阶段性成果,才有可能让我们在他人尚未踏足的领域走得更远。
最后,老师结合切身经历详细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想要找到“另辟蹊径”的科研方向,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有自己的理解与想法。我们需要先弄明白要做之事的意义,关键是要选择自己感兴趣、有动力、有能力开展的工作,而非总想着碰运气。尤其是在科研尚未得到理想数据支持的情况下,若不能说服自己在做的事情有意义,恐怕难以坚持。而如果在“另辟蹊径”的路途上一直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时,则需要冷静思考,适时转变。
无论是在科研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精神,具有“另辟蹊径”的勇气与信心,去探寻那些未曾涉足的领域,去挑战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在“另辟蹊径”的道路上,我们将不断突破自我,发现更多的美好,也将会收获更多的成长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