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首页北京师范大学首页
生命科学学院
首页» 党建之窗» 党建动态» 党建资讯
详细信息
【党建动态】生命科学学院师生前往辽宁丹东开展 “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绿色使命”实践学习
    2025-07-11  浏览次数:

202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为深化党建引领,引导师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战略,2025年7月7日-10日,生命科学学院党委组织37名师生代表前往辽宁省丹东市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绿色使命”实践学习。

7月7日下午,师生代表抵达丹东市委党校对外培训基地,并在此进行了开营仪式与专题学习。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王天明老师发表讲话,强调了学院组织本次实践学习的背景与意义,以及实践学习的纪律要求,希望参与活动的师生代表能够珍惜机会、踏实学习、深入思考。随后,丹东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石云清同志为实践团队讲授《弘扬抗美援朝精神 传承爱国主义情怀》专题课程,让师生代表深刻了解抗美援朝发生的时代背景、传承抗美援朝伟大精神的重要性,领悟为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7月8日上午,师生代表在凤凰山学习了3场现场授课。在邓铁梅、苗可秀纪念碑前,通过《铁血忠魂映日月 初心如炬照征程》主题党课缅怀抗战英雄,坚定入党初心;在解放纪念塔前,以《烽火十四年》主题党课学习东北抗战烈士的英勇事迹,碑文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东北人的翻身解放”,也让师生代表深刻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展现的英勇精神;在红色文化展馆,通过《追寻红色印记,牢记初心使命》主题党课,师生们进一步了解丹东市的革命历程和涌现出的英雄事迹,感受当地英雄儿女的前仆后继、舍生忘死的爱国精神。






7月8日下午,师生代表前往丹东市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现场学习。张美玉教授讲解了保护区的鸟类保护成效,她谈到,随着多项保护工程的实施,每年到鸭绿江口湿地栖息的鸟类种类和数目逐步升高。此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成果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激励着师生代表立足专业,用自己的奋斗与科研成果为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7月9日,师生代表前往抗美援朝精神水丰湖教学基地,沉浸式体验 “志愿军的一天”,活动涵盖军训、埋锅造饭、团队拓展训练等环节。这场体验不仅让师生对党史中的重大事件与精神脉络有了更鲜活的铭记,更在克服炎热、攻克难题的过程中,真切领会了志愿军 “三个不相信” 精神的重量。“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这句穿越时空的誓言,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化作内心深处的信念,深深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






7月10日上午,师生代表前往抗美援朝纪念馆,随讲解重温那段血火交织、饱含勇气与牺牲的壮丽史诗。馆内志愿军与美军悬殊的武备、长津湖战役复原场景,以及沾血的衣物旗帜、英烈名录,让师生深切体会到志愿军超越生理极限的意志力,感悟战争中展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将“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深植心中。





参观完毕后,师生们前往鸭绿江断桥进行现场学习。桥头雕塑《为了和平》以彭德怀、杨根思、黄继光等26位英雄形象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们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精神。师生代表在断桥上回顾了从日本侵略建造鸭绿江上桥到命名“中朝友谊桥”的历史,在桥上看丹东如今的蓬勃发展,深刻感受到和平的来之不易。



至此,本次实践学习圆满结束。丹东是抗美援朝的“前线枢纽”和“大后方基地”,这片土地留存了大量抗美援朝的历史遗迹,它们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和志愿军的英勇,向我们传递志愿军战士们保家卫国、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通过此次实践学习,生命科学学院的师生代表深入学习抗美援朝精神,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在未来工作学习中必将不忘初心,知难而进、坚韧向前,为教育强国事业贡献力量。


师生代表学习心得

王占新:凤城、丹东之行,重温革命先烈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让我仿佛再次回到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体会革命的艰难以及先烈们无比坚定的意志。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革命前辈们用自己花样的年华和生命,换来了祖国的和平、稳定、独立和现在的繁荣富强。虽然当年的满目疮痍都已经被秀丽的风景遮盖了,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前辈们的付出。我们永远铭记前辈们的革命精神,我们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尹燕霞:此次凤城、丹东红色之行,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与初心回望。在凤城红色教育基地,邓可梅、苗可秀等抗日先烈的事迹深深触动着我。民族危亡之际,他们挺身而出,用青春与热血践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让我真切体会到英雄的无畏担当。 站在鸭绿江断桥上,斑驳弹痕与残桥,仿佛在诉说抗美援朝战争的惨烈与悲壮。这座断桥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承载着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英雄气概。 走进抗美援朝纪念馆,泛黄的战衣、锈迹的武器、逼真的战场复原场景,瞬间将我们带回了战火年代、仿佛能听到战场上枪炮轰鸣的声音,切身感受那份生死存亡的紧迫感,让“保家卫国”从抽象概念化为鲜活记忆,更让我深刻体会战争残酷与和平的来之不易,时刻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作为党员教师,我深知红色基因需要代代相传。此次之行让我更加明确,以先烈精神为引领,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将爱国情怀化为育人行动,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高友鹤:丹东之行听了几次抗美援朝相关的课,参观的断桥,纪念馆,更深刻地理解了抗美援朝重大意义。它捍卫了中国国家安全,保卫了新生政权,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环境。同时,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这场战争也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和钢铁意志,彰显了正义的力量。这次还参观鸭绿江湿地,结合了生物学的工作,实在是非常完美的学习机会。

王璐:丹东凤城的红色之旅,是一次直抵心灵的精神洗礼。站在凤城红色教育基地,邓可梅、苗可秀等抗日先烈的事迹如明灯照心。民族危亡之际,他们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挺身而出,用青春热血铸就丰碑。那份不畏强暴、以身许国的担当,让我深刻理解了“英雄”二字的千钧重量。

鸭绿江断桥的斑驳弹痕,是历史最有力的呐喊。抚摸着残桥的钢梁,仿佛能听见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的战歌穿越时空。这座桥见证了保家卫国的决绝,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走进抗美援朝纪念馆,泛黄的家书、带血的军号、复原的战场场景,将抽象的历史化为可触可感的记忆。枪炮声似在耳畔回响,让我真切体会到“保家卫国”不是口号,而是先烈用生命践行的誓言。

如今硝烟散尽,锦绣山河覆盖了昔日疮痍,但先烈的付出从未被遗忘。作为党员教师,我深知红色基因是育人的精神富矿。此次之行让我更加坚定:要把这份感动转化为坚守,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的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蒋君翊:这次的丹东之行收获颇丰,在凤城听石老师的介绍,对凤城、对丹东、对抗美援朝有了初步的了解,也从石老师个人的介绍中了解很多的事件;在凤凰山脚下看到了邓铁梅、苗可秀的纪念雕塑,在凤凰山上也见到了解放纪念塔背后的重大意义;在鸭绿江口国家湿地观鸟园看到了生机勃勃的动物图景;在中朝边境处的水丰湖听当地船长从自己生活中讲述中朝边境的故事;在抗美援朝纪念馆中看着一件件珍贵文物的震撼;在鸭绿江断桥前再次体会当年的不易与奋进,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丹东经得起英雄城市的称号,中华人民永远是最为团结与奋斗的民族。

孙一娜:此次丹东暑期社会实践,让我在红色印记中深刻体悟到志愿军精神的时代重量。专题讲座里,“保家卫国、舍生忘死” 的故事与共产党员精神谱系共振;邓铁梅、苗可秀纪念碑前,抗日先烈的不屈风骨印证着 “不畏强暴、反抗侵略” 的基因传承。凤凰山解放纪念塔的斑驳弹痕、凤城红色文化展的实物史料,还原了革命先辈用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而抗美援朝纪念馆里的英雄群像、断桥遗址上的钢铁残躯,更让 “忠诚担当、英勇无畏” 的志愿军精神具象化 —— 这正是我们全体党员在工作中需传承的底色。作为院系党委青年委员,我将把这份感悟转化为动力,在引领青年、服务师生中践行 “拼搏奉献” 的誓言,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年中赓续传承。

商瑜:此次丹东之行,是一次涤荡心灵的党性锤炼。站在鸭绿江断桥上,触摸着历史的弹痕,我深刻体会到"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远见。抗美援朝纪念馆中,杨根思抱起炸药包的身影让我热泪盈眶——这就是共产党人的血性与担当。水丰湖大坝的碧波与东港湿地的飞鸟,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作为党员,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和平发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先辈用生命换来的。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必须传承这种"钢少气多"的精神,把对党的忠诚化为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在各自岗位上守初心、担使命,这才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牛翠娟:此次丹东学习培训,站到鸭绿江畔,聆听老师们的讲解,见到实物场景,深深被志愿军精神所震撼,也深刻领会了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并为先烈们为了保家卫国,扬我国威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而深深感动。认识到我们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要对得起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挣来的和平与安宁,传承他们的伟大精神,为理想、为信念,为祖国和人民而奋斗!

孙林:在丹东的每一天,都能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基因。爬凤凰山的时候,听着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恍惚间好像能听见当年抗联战士们的喊杀声。郑铁梅、田文秀这些英雄们"宁为玉碎"的精神,到现在想起来,都让人热血沸腾。东港湿地永远是那样宁静,但有谁知道,当年丰利水库可是前线的生命线。站在鸭绿江断桥上,触摸着那些弹痕,真真切切感受到什么叫"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去抗美援朝纪念馆转转,那些生锈的枪械、泛黄的信纸,仿佛低语着七十多年前的热血往事。和平真好啊,鸟儿飞来飞去,江水清清亮亮。如果生活是一场连续剧,先烈们拼死守护了和平,正由我们为他们书写续集。历史告诉我们:安宁绝非必然的彼岸,是无数牺牲为后人搭起了桥梁。唯有铭记历史,续写先烈们的爱国情怀,才能更好地往前走下去。

黄凌云:此次丹东党校的实践学习,让我对志愿军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听了石老师的“弘扬抗美援朝精神,传承爱国主义情怀”的讲座,了解了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以及什么是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当我第一次站在鸭绿江断桥上,抚摸着弹痕累累的钢梁,仿佛依然能听见当年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的呐喊,在抗美援朝纪念馆里,一件件实物、一帧帧影像,再现了志愿军战士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的壮举。一路上听着以邓铁梅,苗可秀,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等为代表的革命先烈为了保家卫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故事,让我对抗日和抗美援朝牺牲的数十万英雄烈士表示由衷的敬佩和缅怀,同时也深感今日的和平安宁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一名教师党员,我将永续红色血脉,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带着这份“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赤诚、决心与担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负先烈,不负时代。

郭延平:此次,作为一名退休的党外老同志,跟随党组织来到丹东这座党史上的光荣城市。凤凰山下、鸭绿江边,听党课、看展览、徘徊于先辈踏过的铁桥,一幅幅惊天地 泣鬼神的画面浮于眼前,一首首英雄赞歌回荡耳畔。“为什么大地春长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在先辈艰苦卓绝的斗争下,在英烈忠魂的庇佑下,我们这些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人们才得以无忧无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我们要把红色故事一代代讲下面,让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用后辈的努力让祖国的大地春长在!

席超:此次凤城、丹东的红色之行,对我而言既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淬炼,更是对初心使命的郑重回望。在凤城红色教育基地,邓可梅、苗可秀等抗日先烈的事迹直击心灵——民族危亡之际,他们挺身而出,用青春与热血践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走进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泛黄的战衣、锈迹的武器、逼真的战场复原场景,瞬间将人拉回战火岁月;站在鸭绿江断桥上,斑驳弹痕与残桥仿佛在诉说抗美援朝的惨烈悲壮,更让我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来之不易。通过本次学习,我们重温了革命先烈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中的英雄壮举,愈发深切地体会到革命征程的艰辛卓绝,以及先辈们那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正是他们用风华正茂的青春与宝贵生命,才换来了祖国的和平稳定、独立自主,才有了今日的繁荣富强。即便当年的硝烟与疮痍已被秀丽风光所覆盖,这份牺牲与奉献也应该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时刻警醒着我们传承“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革命精神。

赵长琦:在学院党委几位老师和丹东市委党校的共同努力下,紧张而有意义的几天丹东“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绿色使命”实践学习活动,愉快的结束了!回想起在丹东的每一天,充分体现了“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绿色使命”的理念。在凤凰山郑铁梅、田文秀烈士纪念碑前,聆听了丹东市委党校老师讲解,深刻体会到在那艰苦的抗日战争岁月,多少革命先烈为了保卫祖国,抵御外敌入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先烈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深深的感动和激励着后来人;在抗美援朝战争纪念馆和鸭绿江断桥旁,我们仿佛听见了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战歌穿越时空。“鸭绿江断桥”,见证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不屈的脊梁!走进抗美援朝纪念馆,一件件历史文物、复原的战场场景,不由使参观者感慨万千:祖国今天的强大、安宁,是无数先烈用热血换来的!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陈德:丹东,这座镌刻着家国记忆的英雄城市,自抗日战争至抗美援朝,始终是中华民族奋勇抗争的前沿阵地。从东北抗联的白山黑水到志愿军跨越鸭绿江,无数英烈以血肉之躯捍卫民族尊严。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彰显了党中央的深远眼光与果敢担当。在朝鲜请求下,我国主动出兵并将水丰水库一半赠与朝鲜,体现出中朝之间深厚的历史友谊与命运共同体意识。从鸭绿江断桥到抗美援朝纪念馆,志愿军“为国而战、舍生忘死”的精神跃然眼前。今日的和平,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荣光。站在凤凰山眺望东方,虽无战火硝烟,却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信仰的传承。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继承和弘扬英烈精神,将爱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为建设更美好的中国而不懈奋斗。

韩洁:行走在丹东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每一处红色遗迹都在诉说着荡气回肠的故事:凤凰山解放纪念塔斑驳的弹痕,见证着东北抗联"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艰苦卓绝;邓铁梅、苗可秀纪念碑前,抗日志士"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铮铮誓言穿越时空;鸭绿江断桥上,志愿军战士"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豪迈歌声犹在回响;抗美援朝纪念馆里,"最可爱的人"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钢铁防线令人热泪盈眶。这些鲜活的历史教材让我深刻领悟到:我们享有的和平发展环境,是先烈们用青春和生命铸就的历史丰碑。这次红色洗礼赋予我双重使命:既要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把爱国情怀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更要做好绿色发展的践行者,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廖万金:7月10日结束学院组织的“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绿色使命”学习,7月11日就看到当天美日韩三国在朝鲜半岛周边开展联合空中军演的消息,而这距6月18日开展的美日韩联合军演甚至还不足一个月。朝鲜半岛态势的发展,让我更深刻地领悟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必要性和正义性。新中国刚成立,国际时局动荡,国内百废待兴,在当时的局势下,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毅然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决策。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抱着必胜的信念,抛头颅洒热血,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展开了惨烈的斗争,在战火的洗礼中成长,在战争的历程中发展,迫使美国第一次签下了没有获得胜利的停战协定。“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毛主席的论断就是我们伟大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国际局势精准判断的反映、是领导我国走向独立富强的宣言、是保护我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伟大举措。身处现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更坚定了紧跟党走、热爱祖国、以国家独立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奋斗目标的信念,并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奉献做出自己的贡献。

杨晨:第一次走近祖国的东北边境,在丹东,随处可见“党政军警民,稳固边海防”的宣传标语,这是战火淬炼的国防智慧,也是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75年前,为了保家卫国,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他们以献血和钢铁意志,捍卫了新生共和国的安全,而英雄的丹东,也为了胜利一无所惜,“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鸭绿江连接着的是前线志愿军的浴血奋战和后方全民族的奋力支前。这些万众一心和气壮山河的英雄故事深深的打动着我,也激励着我。

抗美援朝的胜利,是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胜利。和平来之不易,吾辈自当倍加珍惜。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既要不断叩问初心、承担育人使命,更要在具体工作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面对任何任务与风险挑战,都必须用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阻碍,在实践中锤炼党性修养,在新时代强国征程中挺膺担当!

龙宇:在丹东的参观学习,是一场红色精神与绿色发展理念交融的深刻洗礼。站在凤凰山解放纪念塔下,仰望邓铁梅、苗可秀纪念雕像,凝视抗美援朝纪念馆中一件件文物,鸭绿江断桥斑驳的钢梁仿佛诉说着往昔战火与先烈的无畏,先辈们为家国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精神如火炬照亮前路。鸭绿江口湿地不但是水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同时具有蓄水调洪、调节气候和降解污染等多种功能,为实现亚太地区迁徙水鸟保护战略作出了积极努力;探索绿色发展路径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守护生态的重要性。此次丹东之行,让我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把绿色使命扛在肩头,实现了思想的淬炼与专业认知的提升,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传承精神,践行使命,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

李强:临归之际,我站在鸭绿江畔,回望这四天的丹东红色之旅,内心依旧滚烫。从专题党课中感悟抗美援朝精神的厚重,到凤凰山脚下缅怀邓铁梅、苗可秀等先烈的赤诚,再到水丰湖畔以"利刃班"班长身份体验志愿军野炊、参与红色游戏——当指尖触碰到露天的锅灶,当口中呼喊出热血的口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仿佛就在眼前。

作为退伍大学生,在抗战胜利80周年与志愿军出国作战75周年的特殊节点,这样的实践让我对"英雄"二字有了更深理解。先辈们用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将永远指引我不忘初心,在新时代续写忠诚与担当。

蒋茂婷:丹东之行,我深入学习了抗美援朝的历史,也深刻体会了中国志愿军的抗美援朝精神。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听着无数以邓铁梅,苗可秀为代表的丹东革命烈士为了保家卫国,奉献了自己的生命的故事,我都无比动容,更加感概我们如今的平静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对现在的日子充满感恩。在志愿军的一天,通过老船长的讲述了解到了鸭绿江对岸的朝鲜的妇女地位低下,国民生活不易等故事,感叹自己生于中国何其幸运,我为如今富强民主的祖国感到无比骄傲。作为一名党员,我将铭记抗美援朝精神,努力奋斗,忠诚爱国!

王曜卿:丹东是一座孕育了无数革命先烈的英雄之城。在此次旅程中,我造访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楷模大梨树村,见证了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在鸭绿江入海口湿地,清越的海风拂过这片生态净土,令人心旷神怡;最触动我的是中朝边境的水丰湖,那段紧张却收获颇丰的志愿军生活体验,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无数革命者和志愿军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热爱和平的民族,然而历史与现实都时刻提醒着我们止戈为武的重要性。我们绝对不能放松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因为唯有拥有最强大的武器,才能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黄丹阳:此次丹东之行,我通过理论课程、体验志愿军的一天、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等多种方式重温了那段充斥着血泪的历史,“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背后是二十余万的志愿军战士埋骨他乡。他们面对悬殊的武备差距、艰难的气候条件用生命打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我深刻感受到了什么是“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身为青年党员,我应当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传承下去,从面对身边的困难不退缩不放弃开始,在学习与工作中发扬抗美援朝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王瑞泽:在本次丹东之行中,我们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感悟抗美援朝精神。通过专题讲座,学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重大战略意义、战争过程和几次重大战役,对这段艰难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在战争中也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站在邓铁梅、苗可秀的纪念碑前,学习他们的英雄事迹,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是伟大的爱国精神,什么是无畏的勇敢精神。同时,水丰湖大坝和鸭绿江断桥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见证,也是中朝两国人民共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印记。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不能忘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我们要向英雄致敬,汲取他们的力量,在新时代勇担重任,让抗美援朝的精神永远传承。

王一迪:此次丹东之行,我通过理论学习、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等活动,深入了解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沿着先辈们抗美援朝的足迹,探寻战火燃烧的艰难岁月,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抗美援朝纪念馆内,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生动照片,将那段历史生动地展现在眼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捍卫了和平。作为青年党员,我会将这份感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牢记历史,努力奋斗,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精神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吕墨晗:在丹东的实践学习中,我收获满满。在凤凰山,邓铁梅、苗可秀纪念碑下,聆听讲解员讲述的先烈们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我深受震撼,也更加懂得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水丰湖畔,我们体验《志愿军的一天》,仿佛置身于那段艰苦岁月,感受到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在鸭绿江断桥,注目于中朝友谊桥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深刻体会到了和平的珍贵。这次学习让我明白,红色精神是我们的精神支柱,绿色发展是我们的时代使命。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将把抗美援朝精神深植于心,努力提升自己,为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绿色使命贡献一份力量。

陈泽林:在此次前往丹东与凤城的红色主题教育之行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如今的和平有多么来之不易,我们现在这幅盛世光景是前辈英烈们用热血与生命换来的。在凤城的红色教育基地,我重温了邓可梅、苗可秀等抗日先烈的事迹,在国家兴亡之际,是无数个他们站起来抗争。在凤城凤凰山上屹立着的解放纪念塔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推翻了日本侵略军的塔后建立起来的,这是中国人为自由、为家国、为和平所建的塔,饱含着中国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愿景。我来到丹东,体验志愿军的一天,听着中朝边境的导游讲着中朝的故事,隔着鸭绿江,两国人民保持着长久的友谊,我们和朝鲜自抗美援朝战争以来便是友好国家。在抗美援朝纪念馆里,我看到了这是一场多么残酷的战争,也看到了我们的前辈们有着多么坚定的理想与信念。“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是一场战备武器差距巨大的战争,这是一场胜算渺茫的战争,可是我们还是战,我们必须战,中国人永远不畏惧为了保卫祖国而战斗。

高翔: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丹东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自抗日战争至抗美援朝,无数英雄儿女从这里走出。“血肉长城第一人”的黄显生,“活烈士”井玉琢,“东北民众自卫军”领袖邓铁梅、苗可秀,还有众多以自己的身躯铸就爱国红线的烈士们,将自己的精神和信念寄托于这片大地上,跨越百年历史仍旧守护着如今的祖国和人民。在凤凰山上遥望东方,虽看不到昔日的战火连天,但战士们冲锋的号角却仿佛乘风穿过时光进入耳畔;行至鸭绿江断桥边,透过岸上散步的人群与江上的渔船,昔日紧锣密鼓的备战场景就自然清晰浮现在脑海之中;置身抗美援朝纪念馆全景画馆,身体便如真切感受到连天炮火的炙烤一般战栗不休。明明我们与他们的距离不过百年,所面对的光景却是天差地别。我对英雄们曾经面对苦难的想象恐怕不足万一,他们对如今和平的期许或许也是如此……不,我们应当让如今的中国比英雄们曾经期许的未来还要美好远远超过一万倍,才能不负他们为此奉献的一切。我们都是英雄的儿女,必将使英雄的传承永垂不朽。

杨珺淇: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丹东这片浸染着英雄热血的土地,我的内心充满敬意,每一步仿佛都踏在历史的脉搏上。站在凤凰山顶,俯瞰山河壮丽,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声。解放纪念塔历经风雨依然巍然矗立,邓铁梅、苗可秀烈士的纪念碑静默伫立,他们坚毅的目光穿越时空,注视着这片他们誓死捍卫的土地。凤凰山上的一草一木都镌刻着坚韧,山间的每一块石头都铭记着热血与英勇。鸭绿江边的《为了和平》大型群雕,志愿军战士们坚毅的目光望向江水对岸,他们的面庞上写满了必胜的信念。站在断桥上,仿佛还能听见当年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脚步声,看见那些为保家卫国而义无反顾的身影。江水奔流,带走了岁月,却带不走这座桥承载的民族记忆。走在断桥上,不禁感慨如今的满目兴盛与和平来之不易。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壮举、邱少云烈火中永不言痛的坚毅、杨根思“人在阵地在”的誓言,无不令人热泪盈眶。战时,丹东做到了“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就给多少”的支前精神;如今,丹东这座英雄之城依然在时刻守护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归途中,我仍感到心潮澎湃,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回望,更能深刻体会到和平的珍贵。那些勇敢的英雄们,用生命换来的不仅是战争的胜利,更是一个民族挺直的脊梁。作为党员,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传承这份血性,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转化为奋进新时代的力量。

高俪纯:去年4月来到丹东时,是为了收集这块鸻鹬类的重要迁徙中停地的鸟类数据,当时只感觉鸟浪蔚为壮观,当地观鸟护鸟之风令人称赞。然而,这一次的实践活动,却重新让我认识到“雄赳赳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背后带着血与火的深厚历史。站在抗美援朝主题雕塑群前,彭总司令的坚毅、毛岸英烈士的青春定格、蔡正国将军的骁勇身姿,与“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的支援口号交织,让“英雄城市”的分量直抵心底。作为生态学预备党员,我忽然懂了:丹东的“绿”与“红”从来共生——前辈们用血肉守护家国安宁,今日我们以科学守护生态屏障。从战火中挺立的城市,到如今候鸟翔集的湿地,正是一代代人“雄赳赳”的担当传承。未来,我会带着这份历史厚重感,在生态保护一线践行誓言,让红色基因与绿色使命同频共振。

李潇雪:丹东,是一座充满红色记忆的城市。抗美援朝纪念馆中一幅幅生动的照片,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讲述着抗美援朝的故事,没有先进的武器,没有充裕的补给,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志愿军战士们坚信“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鲜血染红了大地,换来了战争的胜利。我想,保家卫国一定是中国人的底色,因为我们以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因为我们对祖国和人民爱的深沉,所以我们能战胜每一次困难。

景川蓉:此次丹东之行,我们参观了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等,登上凤凰山,近距离感受那段血与火的历史。通过多场实地党课,我深刻体会到”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智慧和志愿军士兵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站在鸭绿江断桥上,望着静静流淌的江水,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70年前志愿军将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江去的壮烈场景。1950年,面对美军越过三八线的严峻形势,党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历史实践证明,这一决策准确把握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展现了党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抗美援朝纪念馆,每一件展品都在讲述着震撼人心的故事。零下40℃坚守阵地的"冰雕连",用胸膛堵枪眼的黄继光,烈火中纹丝不动的邱少云……这些英雄用生命诠释了"保证完成任务"的铮铮誓言。战火虽已远去,精神永放光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永远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不畏艰难、敢于斗争,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生态学研究所 |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 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 | 动植物标本馆 | 生物学通报期刊社 |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00875   进入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