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北京师范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推动“一体两翼”向“两翼一体”发展,2024年1月9日至12日,生命科学学院于珠海校区举办“京师万物”科普素养训练营,40名来自京珠两校区的训练营成员参加了本次活动。
1月9日下午,由珠海校区杜平州老师、李逸豪老师带领训练营成员参观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同学们首先走进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两位老师介绍了细胞生物学研究中使用到的最新技术和仪器,并逐一介绍了超高分辨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等大型仪器设备。在老师们的讲解下,学员们细致观察了细胞的微观结构,探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相互作用。
紧接着,两位老师带大家走进人工气候实验室,并谈到人工气候实验室是通过人工模拟外界的自然生长环境,研究人员能够在室内开展植物的生长变化、生长周期等相关研究。
最后,两位老师在生物科技研究中心详细介绍了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主要使用的高科技技术手段以及紫外深度光刻机等精密仪器设备。随着光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探索并理解生命的奥秘。
1月10日
上午,训练营学员齐聚一堂,共同聆听两场科普专家讲座。
由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文洪教授带来《南极动物多样性》主题讲座。邓老师具有丰富的南极科考经验,首先介绍了南极地区的地理概况以及我国设立南极科考站的历程,强调我国在维护海洋权益以及保护海域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战略思维。并从自身多次科考经历出发,带领大家感受惊险的科考经历,讲述南极极具魅力的生物故事。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研究员金双老师开展《以大熊猫为载体的科普传播理论与实践》主题讲座。金老师凭借自己与大熊猫朝夕相处的多年经验,为大家科普了许多大熊猫不为人知的奥秘。同时基于实例,讲解熊猫基地如何利用科普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项目,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中午,在北京师范大学动植物标本馆馆长王宁老师,珠海市地理与自然教育学会刘健老师以及珠海“野在自然”工作室刘昭宇老师带领下同学们共同学习珠海校园内常见动植物知识。漫步在校园内,王宁老师为大家讲解了校内常见鸟类的基本特征,刘健老师教会大家如何辨认校园内丰富多样的灌木、乔木及草本植物,刘昭宇老师则主要向学生们介绍了沿途动物的生活习性。
下午,为加强科普实践能力,由刘健和刘昭宇两位老师分别带来精彩的科学素养讲座。
首先由珠海市地理与自然教育学会秘书长刘健老师以“我的自然教育科普研学实践”为主题,为大家讲述了自己从事自然教育实践的切身体会,并展示了以珠海各地动植物图鉴、《淇澳红树林自然教育活动指导手册》为代表的科普成果,并鼓励有志于从事科普工作的京珠学子夯实专业知识,创作出优质科普作品。
随后,由珠海“野在自然”工作室刘昭宇老师以“我的‘野生朋友’”为题,带来蝽类昆虫科普讲座,并从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分别进行介绍。刘老师作为生态摄影师,常年专注于记录无脊椎动物及两栖爬行动物,向大家展示了拍摄到的珠海蛇类精美照片,并提倡大家正确看待自然朋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月11日
上午,科普工作坊顺利开展。中国科普研究所的王大鹏副研究员受邀为训练营学员带来《提升科普能力 助力科技创新》专题讲座。王老师为各类从业者开展科普方法等培训近百次,具有丰富的经验经验。他首先从“对科普的理解”这一问题入手,了解大家的想法,并以此为根据,从“什么是科普”“为什么要科普”“当前科普存在的问题”等角度出发,分别向大家介绍科普相关知识。他强调,身为科普人员,要具备分享热情和专业知识;在科普过程中明确科普对象,因材施教,才能做到有效科普;不可“有科无普”或是“有普无科”,科普并非是一件“束之高阁”的事情,公众只有理解了,才会接受和支持。
随后,王老师从“如何做好科普”的角度出发,指出要善用先进技术和多样化手段,做好科学内容转化;并注重科普的科学性、趣味性与可行性,增强对科普作品的产出等。王老师的讲座生动有趣,运用了许多实际案例,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于科普内涵的理解。
最后,王老师对各学习小组的科普作品雏形逐一点评,指出了作品的亮点与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不同作品的内容与类型,提出“要明确受众群体,判断某一知识点是否冗余”“避免伪科学的首因效应”等具体指导意见。同学们与王老师积极交流,收获颇丰。
下午,科普训练营的师生们先后前往中国白海豚科普馆和淇澳岛,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中了解珠海本地的典型动植物。
大家首先来到中华白海豚科普馆,负责人周瑞春老师结合生物标本和图文介绍,为学员们依次讲解了鲸豚家族演化史及其生命周期,接着进一步介绍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物多样性,并结合当地实例阐述如何开展海洋动物保护和救援工作。通过周老师的讲解,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海豚的生活习性,并明确了海豚在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功能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紧接着,同学们乘车来到淇澳岛。珠海淇澳-担杆岛是广东省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集森林、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生态系统于一体的综合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湿地、猕猴、鸟类及海岛生态环境。
首先由王宁老师和刘健老师带领大家在红树林保护区外进行观鸟活动,并沿路介绍当地常见的林鸟、水鸟及识别特征,学员们通过望远镜观察鸟类的曼妙身姿与栖息环境。
由红树林保护区的刘健老师和郝奇老师分别带队参观红树林,并讲解红树林的生存环境及红树的名称由来,带领大家认识红树林生态系统中丰富的动植物组成,尤其对底栖动物习性和植物分类进行了详细介绍。学员们通过深入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充分认识到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
1月12日
上午,“京师万物”科普素养训练营举行结营仪式。在为期四天的紧张行程中,由京珠两地学子组成的小组,利用空余时间展开热烈讨论,合力孵育高质量科普作品,在结营仪式上展示小组成果。由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文洪教授、王宁老师,中国科普研究所的王大鹏副研究员,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金双副研究员,生命科学学院双肩挑辅导员刘畅,双肩挑辅导员唐如春,学生事务助理谷世鹏担任评委,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殷实主持活动。
第一小组以“聚焦人体微生物——以新媒体形式唠唠肠道菌群的那些事儿”为科普主题,在推文和讲解视频中科普人体肠道菌群的重要作用,并从大众认知偏差入手,揭开益生菌的神秘面纱。
第二小组展示的作品为《通过游戏形式进行科普创新的路径探究》,首先介绍了我国当前科普状况的调查结果,接着立足珠海校园内的荔枝岛,探索性设计了多条以寻找不同动物为主题的趣味研学路线,以激发科普对象的生物学习兴趣。
第三小组开展了以游戏形式进行科普创新的路径探究,基于校内动物自行设计了互动游戏“模拟蛙生”,并邀请学员进行现场体验,在游戏中了解珠海动物的生活习性。
第四小组依托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利用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布设的红外相机所拍摄到的珍贵影像,设计面向青少年的系列科普课程。
第五小组立足于北师珠校园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面向珠三角中学生设计包含生物寻宝大挑战、校内珍稀动植物科普、外来种调查与生物主题辩论等一日拓展营活动,并展示了科普展板、寻宝手册等作品。
评委老师依次对小组作品进行点评。邓文洪老师和王大鹏老师表示各组均展示了兼具创意性和科学性的科普作品,并分别从受众对象、科普方式等方面对各组作品提出改进意见。王宁老师对各组作品均表示赞赏,并提醒各组需进一步关注科普作品的科学性。金双副研究员立足于不同年龄阶段科普受众的角度,对各组作品给予了细致指导。
随后,由李梓熙同学代表珠海校区学员发言。李梓熙同学对为此次活动辛勤付出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此次训练营不仅让他学习到了如何做好科普的实用性知识,更是让他切实体会到“一体两翼 异地同心”。
由韩雨晴同学代表北京校区学员发言。她从自己担任生物学社社长的个人经历出发,谈及自己对于生物科普工作的热情,并表示未来将继续向各位优秀的科普前辈学习,以自身所学,努力为科普教育贡献力量。
最后由殷实老师公布小组展示分数,各位评委老师为为两支优秀团队颁发获奖证书。至此,“京师万物”科普素养训练营圆满结束。
此次“京师万物”科普素养提升训练营是生命科学学院深入打造“四个一”科普育人工作格局的重要创新实践,吸引和培养了一批科普事业的后备力量,切实增强了学生的科普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普工作素养,为提升国民素养、助力科技创新贡献北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