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坚持”中坚持培育创新文化的要求,全面响应落实党中央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工作安排,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持续开展“山海论坛”科普讲座。
2025年4月15日晚上18:30,第六期“山海论坛”科普讲座精彩开讲,国家动物博物馆馆长张劲硕老师带来一场题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博物学与科普教育实践》的知识盛宴。
此次讲座中,张劲硕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历史与使命,国家动物博物馆前身为震旦博物院(1868年),现藏超1000万号标本,涵盖昆虫、兽类等,模式标本近万种,这些珍贵标本为中国物种研究提供了坚实支撑。近几年国家动物博物馆打造“小小讲解员”“博物馆奇妙夜”等品牌活动,结合实地考察(如白头叶猴保护区),推动青少年自然教育,在科普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张劲硕老师旁征博引,通过多部中外名家著作对博物学进行追根溯源。他引用《论语》中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点明博物学以观察、描述自然万物为核心,研究范畴涵盖动植物、矿物等宏观领域。在中国,从《山海经》《本草纲目》等典籍可以看出,“博物”注重人文与自然的融合。古代的孔子、张华、李时珍等,他们的博物学实践既具实用价值,又蕴含哲学思考。而西方的“Natural History”源于古希腊拉丁语,意为“自然探究”,与实验科学相互补充。亚里士多德、达尔文、威尔逊等西方学者,在推动科学分类和生态认知方面贡献卓越。
在科普方式上,张劲硕老师别出心裁,通过引用古诗,将诗词与动物习性相结合进行宣讲。从杜甫笔下“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活泼场景,到苏轼诗中“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锐观察,古诗词里的动物跃然纸上。张老师用这种方式鼓励同学们将文学素养与科学知识相融合,开拓了科普新思路,为提升科普素养提供了独特方法。
讲座尾声,张劲硕老师结合自身丰富的科普经历,引用钱锺书先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不信书,则又如无书;不尽信书,斯为中道也”的名言,呼吁同学们既要广泛阅读书籍,获取知识,又要走出书本,亲近自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真正走进博物学的世界,更好地亲近自然、保护动物。
此次“山海论坛”科普讲座,张劲硕老师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博物学与科普教育的魅力。希望同学们能以此次讲座为契机,在博物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科普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认识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