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首页北京师范大学首页
生命科学学院
首页» 党建之窗» 支部风采
详细信息
【立身行道】立身党支部顺利开展第十一期“立身说”红色文化分享活动
    2025-02-28  浏览次数:

2025年2月26日晚,立身党支部原楚妍同志于生地楼129开展第十一期“立身说”分享活动。原楚妍同志以“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为主题,深情讲述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的感人事迹。


   


黄旭华同志,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他从小的志愿其实是学医,继承父母的意愿——治病救人。然而“七七事变”的爆发,日军的侵略,无休的炮火让他对未来有了新的方向。“我要制造军舰,抵御外国从海上进来的侵略。”年轻时候的黄旭华,怀揣科学救国的理想,考进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58年,我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黄旭华被选中成为29人队伍中的一员,29个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的人就这样挑起了国家核潜艇的开拓任务并为此奉献了一生。



30年来黄旭华和家人的联系,仅仅只是一个海军的信箱。在一个荒芜凄凉、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开始了30年的“隐居研究”之旅。然而最大的苦难不是生活条件恶劣,而是对核潜艇知识的一无所知。

黄旭华和同事们收集了所有关于核潜艇的资料,哪怕是一点零碎,并进行整理和分析,最终形成了核潜艇的知识框架。他又将找来的美国核潜艇模型玩具,反复拆了装,装了拆,对比资料,一步步地了解,一步步地摸索前进。

从1958年组建团队,到1970年第一艘核潜艇成功试航,不过13年的时间,黄旭华和他的团队硬是从零开始创造了奇迹。中国成为了继美、苏、英、法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而且由内而外全部由中国人自己建造。



1988年,“长征一号”即将进行最重要的极限深潜试验。这一次试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中国核潜艇能否成为大国佩剑,从而奠定中国在世界的发言权。

担心自己有去无回,当时很多人甚至写下了遗书。为了鼓舞士气,稳定军心,62岁的黄旭华当即决定与170个乘试人员共同下水。“在极限深度,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承受的压力是一吨多,100多米的艇体,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闭不足,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黄旭华镇定自若,了解数据后,指挥继续下潜,直至突破此前纪录。

在此深度,核潜艇的耐压性和系统安全可靠,全艇设备运转正常。最终,这艘完全由中国制造的核潜艇成功完成水下300米极限深潜,黄旭华也成为世界首位亲自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



本次“立身说”通过聚焦黄旭华院士的报国故事,展现了黄院士“甘做沉默砥柱”的奉献精神与“此生属于祖国”的家国情怀,令在场同志深受触动,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同志的使命意识与奋斗热情。

至此,本次“立身说”圆满结束!

 

生态学研究所 |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 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 | 动植物标本馆 | 生物学通报期刊社 |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00875   进入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