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李大钊先生的革命思想和贡献,增进对党的历史的了解,2024年12月7日上午9:00至11:00,致远党支部的同志们前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李大钊故居,开展红色足迹实践活动,学习李大钊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过程。
寻找一个人物
习近平主席这样评价他:“他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遗产永远不可磨灭,他撒播的革命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更加感受到他历史眼光的深邃和思想价值的珍贵,更加感受到他革命精神的崇高和人格力量的伟大。他永远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他就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第一人——李大钊先生。1916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来讴歌十月革命。他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中国大地上最早播下马克思主义的种子。李大钊先生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精神至今仍指引着我们,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挖掘一段历史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先生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不断宣传马克思主义。从1920年初开始,李大钊先生就商议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1920年3月,李大钊先生在北京大学组织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领导建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1921年3月,李大钊同志撰文号召全国的共产主义者“积极组织一个团体”,这个团体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要担负起“中国彻底的大改革”的责任。在李大钊先生等人的共同努力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
分享一段故事
1914年夏天,李大钊先生和陈独秀先生相识。1917年,陈独秀先生应聘到北京大学,担任文科学长,担负改革文科、整顿北大的重任。1918年2月,李大钊先生出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二人开始共事。李大钊先生参与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从而形成了以陈独秀先生、李大钊先生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的强大阵容。1918年12月,二人共同创办《每周评论》,开始了他们并肩战斗的新阶段。陈独秀先生不幸地在五四运动中被捕入狱,为了帮助陈独秀先生脱离牢狱,避免遭到迫害,李大钊先生努力营救,随后还亲自护送陈独秀先生离开北京。他们设计了离京路线,决定先到天津,再让陈独秀先生乘船去上海。从北京到天津的漫漫长路上,两人就建党问题交换了意见。由此,就有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
拍摄一张照片
这间堂屋是李大钊先生一家的餐厅和接待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中堂画,是根据李大钊先生大女儿李星华的回忆重新绘制的昌黎五峰山。先生曾多次到昌黎五峰山居住、避险,还曾在五峰山写下《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也许画中山峰的形势容易引起先生的联想,所以特意在中堂悬挂此画。在中堂画两侧悬挂着一副对联。先生十分敬仰明代忠臣杨继盛的气节,也很欣赏杨继盛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一句,便在此基础上取陆游《文章》一诗中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妙”字,改写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间堂屋处处展现着李大钊先生的革命精神和使命担当。
留下一份感悟
李大钊的《青春》是我很小的时候就读过的作品,他说的“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让我感触颇深。我们青年要有大局观,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以造福苍生为目标,不要抛却“宏大叙事”。这次,我终于拜访了李大钊故居,近距离地感受这位革命“播火者”的生活。我认为,他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生动写照。在生活上,李大钊保持节俭,教育子女好好做人;在革命事业上,李大钊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带进中国,坚定理想信念,不惜为国捐躯。林伯渠这样评价他“尽有胸中无限事,敢抛热血护新生”。是啊,李大钊先生就这样在中国革命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睿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