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关爱关心少年儿童成长成才,在学院“百社千家”计划支持下,“京师生命,探索万物”科普宣讲团在本学年继续开展公益科普微课授课,为社区、街道和中小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科普课程。
北太平庄街道蓟门里社区
2025年4月18日16:30,北太平庄街道蓟门里社区迎来了一场趣味盎然的科普课《弹跳的泡泡》。本次课程面向蓟门里社区青少年开展“科学拾光”成长项目——万物“趣”探索系列课程,旨在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感悟自然现象的奥秘,在动手过程中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本次科普课程由乐育党支部苏慧岚同志担任主讲老师、郑希羽同志担任助教老师,18名蓟门里社区的小朋友们报名参与了本次课程。此次课程带领同学们了解泡泡形成的原理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当在水中加入不同的物质如白糖、食盐等可以改变水的表面张力,由此形成的泡泡的大小和弹性也会改变。同学们在戴上线手套后就可以制作出“弹跳的泡泡”。
课程伊始,主讲人苏慧岚同志通过向同学们提问“怎样才能让吹出的泡泡变得不那么脆弱”引出课程内容,向同学们介绍了“表面张力”这一概念。随后,苏慧岚老师又向大家介绍到“表面活性剂”和“表面惰性剂”的差别。白糖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从而吹出更大的泡泡,但会更容易破碎;而食盐是一种表面惰性剂,会增加水的表面张力,吹出的泡泡比较小,但相比来说没那么容易破裂。
介绍完试验原理后就来到了同学们期待的实验环节。助教老师郑希羽同志为各组分开了实验材料。在苏慧岚同志的讲解与指导下,同学们按照步骤开展了实验。同学们首先比较了加入白糖的泡泡水与不加白糖的泡泡水吹出的泡泡的大小差异,发现加入白糖后可以吹出更大的泡泡。随后,同学们又在另一杯泡泡水中加入了食盐,发现加入食盐后吹出的泡泡变小。接着,同学们戴上线手套,两两相互配合,制作出了可以在线手套上弹跳的泡泡。同学们都沉浸在可以制作出弹跳的泡泡的喜悦之中,也被其中的科学奥秘深深吸引。
在拓展实验环节,苏慧岚同志让大家思考可以让泡泡变得更加坚固耐破的方法。同学们开拓脑筋、积极思考,提出了在水中加入胶水可以让泡泡变得不易破碎。苏慧岚同志也鼓励同学们在课后进行尝试,继续探究其中的奥秘。
北太平庄街道红联东村社区
2025年4月19日上午9:00,乐育党支部继续为红联东村社区的小朋友们带来了《弹跳的泡泡》科普实验课。本次科普课程由乐育党支部苏慧岚同志担任主讲老师、王纪阳同志担任助教老师,16名蓟门里社区的小朋友们报名参与了本次课程。
如同在蓟门里社区一样,苏慧岚老师为小朋友们细致生动地讲解了泡泡表面张力的知识,随后带领大家一起动手完成了 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主讲和助教老师耐心指导小朋友们调配泡泡水,对比加盐和加糖后泡泡的变化,最后,大家戴上手套,成功实现了“弹跳的泡泡”。在欢声笑语中,科普课来到了尾声,小朋友们意犹未尽,苏慧岚老师鼓励大家在课后用不同的材料尝试,吹出更坚固的泡泡。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科学。《弹跳的泡泡》科普课程让同学们在动手实践中感悟科学的魅力,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高校党组织积极服务社区的生动体现。未来乐育党支部会继续为社区提供科普服务,将更多有趣的科学实验带入社区课堂,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授课过程中,乐育党支部的党员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凭借扎实的学科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妙趣横生的课堂内容。她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授课方式,成功点燃了孩子们的科学热情,为孩子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纷呈的科学启蒙课。
未来,乐育党支部将继续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以专业、热情的服务精神推动科普教育创新发展,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