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首页北京师范大学首页
生命科学学院
首页» 党建之窗» 支部风采
详细信息
【红色足迹】生命科学学院2024级博士党支部参观陈独秀故居
    2025-03-17  浏览次数:

为追寻历史足迹,感受红色精神,进一步激发爱党爱国热情,2025年3月14日下午14时,2024级博士党支部组织参观陈独秀故居,共有9位支部成员参与本次活动。



挖掘一段历史


1919年五四运动后,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被捕,后虽获释,但受到北洋政府的严密监视。1920年2月,陈独秀决定离开北京前往上海,李大钊亲自护送。

李大钊和陈独秀扮作商人,乘坐骡车离开北京。途中,他们深入讨论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问题,并决定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展建党活动。这次谈话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基础,后被概括为“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李大钊在北京:1920年10月,李大钊等人在北京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最初称“共产党小组”,后改为“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任书记。陈独秀在上海: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6月,与李汉俊等人决定建立共产党组织,初步定名为“社会共产党”,后根据李大钊的建议改为“共产党”。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不仅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进程,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寻找一个人物


陈独秀,原名乾生,后改名由己,字仲甫,1879年10月9日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今安庆市)。新文化运动主将,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播者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15年9月,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为《新青年》)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7年1月,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由上海迁至北京。1920年2月,为躲避军警追捕,离开北京前往上海,开始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革命历程。从中共一大到五大,陈独秀一直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因犯有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离开了中共领导岗位。1929年11月,因在中国共产党内部组织“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被开除出党。1932 年10月,被国民党逮捕。1937 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被提前释放出狱。1942年5月27日病逝于重庆江津。


分享一段故事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通过《新青年》登上历史舞台,他们鼓吹新思想、新文化,启发新觉悟,唤醒了一代青年。而这些青年人也正像新文化运动兴起时所期望的那样——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都被《新青年》所激荡。


拍摄一张照片


《新青年》(LA JEUNESSE)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留下一段感悟

   


   


陆舒艺:参观陈独秀故居,我深感其历史厚重与思想光辉。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先生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故居内陈列的文献与实物,生动再现了他为民主与科学奋斗的一生。站在他曾思考与写作的房间里,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与不懈探索。陈独秀先生的思想与实践,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更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此次参观,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继续追求真理,勇于担当。

何美晴:踏入陈独秀故居,时光仿佛回溯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简陋的桌椅、泛黄的书籍,无声诉说着先辈为民族觉醒的奔走与抗争。从《新青年》的呐喊,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星火,陈独秀以笔为剑,刺破旧时代的黑暗。这次参观,让我深刻领悟到思想觉醒的力量,激励我在新时代奋进不息 。

杨靖渝:3月14日下午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我参观了陈独秀故居。这里还曾是《新青年》杂志编辑部,是新文化运动主阵地和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重要场所。参观这里,我感受到了陈独秀为唤醒民众、追求真理所做的不懈努力。我们要传承先生的精神,以知识为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力量。

甄亚楠: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宏大的百年党史中,《新青年》的存在时间虽然短暂,但它忠实地记录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激励下,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激昂的青春乐章。我们应当深知肩上使命担当,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生态学研究所 |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 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 | 动植物标本馆 | 生物学通报期刊社 |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00875   进入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