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化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和学习,2024年11月16日10时,2024级博士党支部组织支部成员前往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参观展览,共同回望科学家的峥嵘岁月,感悟其奋斗历程。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作为世界首个以国家名义为科学家群体建立的国家级博物馆,集“采集、馆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功能为一体,致力于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于2024年5月30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并同期举办首展系列活动,首展包括1个主展览和5个专题展,总展览面积约5000平方米。其中主展览“共和国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首批研究成果为基础,展示了190余位科学家的400余件(套)实物、400余张图片,以及有关科研单位提供的10余件大型展品。
01挖掘一段历史
20世纪50年代中期,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激烈的军备竞赛趋势,为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党中央决定优先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代表的尖端技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
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于1958年建成了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这一年,成立了以万毅为部长的国防部第五部,负责领导特种部队的组建工作;成立了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统一领导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不久国防部第五部合并到国防科委。1959年6月,中苏关系破裂,苏联终止合同,随后撤走专家。毛泽东毅然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造出原子弹。他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中央把原子弹工程定名为“596工程”,要造“争气弹”。
1960年,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和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69年9月23日,我国成功进行首次地下核试验;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赫然在列。这是我们党在总结百年党史从而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刻,对“两弹一星”事业的肯定和继承。
02寻找一个人物
邓稼先(1924.6.25-1986.7.29),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毅然回国。1958年起,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九院901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九院副院长、院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9月10日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名单。
邓稼先是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他将祖国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03分享一段故事
长期从事核试验工作,使邓稼先的身体受到严重辐射。1985年7月,他被检查出患了直肠癌,他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他进了医院,再也没能走出来,住院363天,动了3次手术,一直疼痛不止。即使这样,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占据邓稼先脑海全部的仍然是中国的核事业,忍着病痛和核物理学家于敏共同书写了《中国核武器发展规划建议书》,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临终前,邓稼先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1986年7月29日,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生命。在生命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
04拍摄一张照片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在距地面2900米处空爆试验成功。同一时期,我国的导弹研制也取得重要突破,先后成功发射了常规导弹和核导弹。
05留下一段感悟
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学习,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希望大家能够开阔视野,进一步激发对科学的热爱,提升自身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亲身体验和深入思考,更好地理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研究和生活中,为推动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