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首页北京师范大学首页
生命科学学院
首页» 党建之窗» 支部风采
详细信息
【红色足迹】致远党支部顺利开展红色足迹实践活动
    2025-03-17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承革命精神,2025年3月15日上午9:00至11:00,致远党支部的同志们前往位于朝阳区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展红色足迹实践活动,重温党的光辉历史,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积蓄力量。



寻找一个人物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他就是伟大的革命前辈陈独秀先生。同志们通过观看陈独秀的生平介绍、手稿和历史照片,深入了解了他在中国近代革命中的重要作用。陈独秀同志的事迹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思想启蒙和组织建设是中国革命成功的重要基石,激励着大家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勇于探索和创新。


挖掘一段历史


在“光辉历程”展厅,同志们详细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背景与历史意义。通过讲解员的生动讲述,大家仿佛回到了1921年的嘉兴南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时刻。党员们还深度学习了“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激励着大家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勇担责任与使命。


分享一段故事


在“革命英烈”展区,夏明翰同志的感人故事令所有同志动容。夏明翰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也是著名的革命烈士。他出生于湖南衡阳,早年投身革命,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1928年,夏明翰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他始终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年仅28岁。临刑前,他写下了那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同志的事迹深深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他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激励着大家在新时代继续坚守初心,勇往直前。


拍摄一张照片


在“苏区精神”展区,同志们被一幅幅描绘苏区军民团结奋斗的照片深深吸引。照片中展现了苏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土地革命、支援前线、建设根据地的生动场景。党员们在照片前驻足良久,深刻领悟了“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内涵。大家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一感人至深的画面。照片不仅是对苏区精神的致敬,更是对大家的一次深刻教育,激励着大家在新时代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留下一份感悟


在“开天辟地”展厅,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初版静静躺在恒温展柜里。泛黄的纸页上,“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这册穿越百年风雨的小册子,曾指引着无数青年在暗夜里寻找光明。展墙上一组数据令人震撼:从1921年到1949年,全国有名可查的烈士就有370多万,这意味着平均每天约有370位共产党人为理想献出生命。

多媒体剧场里,裸眼3D技术再现了湘江战役的壮烈场景。江水被鲜血染红的动态画面中,浮现出红军战士“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绝笔信。透过数字化复原的笔迹,能清晰看到信纸上未干的泪痕与血迹相互晕染。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让“革命理想高于天”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化作直击人心的精神力量。

此次红色足迹实践活动,既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更是一次砥砺初心的使命传承。我们要将党史学习成果转化为实干动力,立足学业与科研践行初心使命,以更扎实的作风、更昂扬的斗志投身实践,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生态学研究所 |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 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 | 动植物标本馆 | 生物学通报期刊社 |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00875   进入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