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2025年3月31日,立身党支部组织成员赴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开展“追寻红色足迹,砥砺初心使命”主题党日活动,通过沉浸式参观学习,重温党的早期革命历程,感悟伟大建党精神。
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献手稿和场景复原,大家深入了解了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先驱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卓越贡献。
01挖掘一段历史
在北大红楼,李大钊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1920年3月,他与邓中夏等人秘密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研究会以“研究马克思派的著述为目的”“对于马克思派学说研究有兴趣的和愿意研究马氏学说的人,都可以做本会的会员”,组织优秀青年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同年10月,李大钊在红楼图书馆主任室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共产党小组”。他还率先在北大开设“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通过课堂向学生们传播马克思主义。此外,李大钊在红楼组织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宜于中国”的辩论会,他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进行总结,吸引了众多听众。这些活动使北大红楼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
——苏元博
02寻找一个人物
走进北大红楼,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摇篮,更是李大钊同志传播革命火种的重要阵地。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以《新青年》为阵地,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写下《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不朽篇章,唤醒了无数仁人志士。他领导五四运动、筹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用生命践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誓言。1927年,面对反动军阀的绞刑架,他从容就义,彰显了共产党人“为主义而牺牲”的崇高品格。站在先辈奋斗过的地方,我深切体会到: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李大钊同志以短暂的一生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作为新时代党员,我们更应赓续红色血脉,将大钊精神转化为实干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于涵
03分享一段故事
在河南省郑州市二七纪念堂南约500米处,静立着一排民国时期建筑样貌的平房,它就是郑州铁路工人夜校旧址,又称郑州铁路职工学校旧址。百年前,作为党的早期干部教育培训的一种形式,郑州铁路工人夜校在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发挥了鼓动人心的作用。
为指导郑州工人运动,李大钊从北京来到郑州,视察了工人夜校工作,并为夜校工人介绍俄国工人革命,讲解马克思主义和工人阶级是伟大的阶级。
讲课期间他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工”字,说道:“‘工’这个字上一横代表天,下一横代表地,中间一竖代表我们工人,我们是顶天立地的!”
“‘工’和‘人’两个字结合起来,是‘天’字,我们工人们团结起来,就能顶天立地!我们中国四万万同胞,要团结起来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好的中国。”
——王瑞泽
04拍摄一张照片
踏入这间屋子,仿佛能听见历史的跫音。满室的旗帜与标语,是先辈们抗争的号角,诉说着往昔为了理想、为了国家独立与尊严而奋斗的热血岁月。长桌上的笔墨纸砚,似仍留存着书写壮志豪情的温度。
身处其中,深刻感悟到如今的和平与发展来之不易。先辈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在艰难时世中奔走呼号、奋勇抗争。这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吾辈的鞭策。我们当传承这份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里,不忘初心,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伟大复兴砥砺前行,不负先辈们的热血与牺牲。
——陈瑶
05留下一份感悟
踏入五四大街,一座红砖砌筑、红瓦铺顶的老式楼房映入眼帘,红楼外观庄重而典雅,透露出浓厚的历史底蕴,仿佛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沉甸甸的故事。红楼不仅是学术的殿堂,更是精神的灯塔,站在红楼前,仿佛能感受到一股穿越时空的力量,将人拉回到那个充满变革与激情的年代。参观北大红楼,我仿佛踏入了历史的长廊,感受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红楼不仅是建筑的杰作,更是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精神遗产。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前行的精神气韵,体会到文化的力量。它跨越时空,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北大红楼让我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才能让我们的民族更加自信,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漫步其间,仿佛能听到先驱们激昂的演讲,感受到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红楼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传承。在这里,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