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4日晚6时,由立身党支部、2024级博士团支部与生命科学学院学生会联合主办的“青年教师‘博学同行’暨‘菁英讲坛’青年教师面对面”第二期活动在生态所A105顺利举行。本期活动特邀生命科学学院青年教师李雪莹老师担任主讲嘉宾,与同学们分享科研经验与成长心得。
李雪莹老师以“Evolving as a person: to embrace possibilities”为题,从求学经历展开,讲述了自己从本科在北京大学求学,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博后期间又前往欧洲,最后从欧洲回国回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求学之旅。
提起分子演化这个方向,李老师讲到,她从高中起就对分子生物学有浓厚的兴趣。进入北京大学之后又遇到了很多本领域的老师,渐渐在这个方向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发展。
出国的想法则是从本科时学院鼓励学生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学院也会支持鼓励本科生利用暑假时间去往国外实验室实习,而自己暑假时也在多伦多大学接触了很多学科的前沿,也对国外的实验室文化有了了解。
老师谈到在美国的博士课程设置和科研训练时,介绍到自己博士期间课程比较少,但是讨论和汇报比较多,对文献的阅读量有很大要求,做了很多个人汇报。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年没有导师,而是在各个实验室轮转之后再确定导师。并且需要通过以综述、研究计划等方式进行的博士资格考试,还要通过同学们的同行评议。博资考通过之后变成Ph.D candidate,可以开题答辩,自己邀请感兴趣的导师。而在美国的实验室学习研究的一大特点便是更频繁、气氛很活泼的个人学术汇报和讨论。
关于自己的研究方向,李雪莹老师介绍了自己从“进化是渐进的还是突变的”这一问题出发,通过酿酒酵母开展实验回答这个问题,测定基因组序列。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将自己的研究带向一个未知的方向。同时,李老师还提到她攻读博士过程中面对了很多困难和痛苦,但是希望各位同学想做就去做。而博士答辩相对很“合家欢”,可以邀请父母朋友来听自己的答辩,答辩结束之后还会共同庆祝。在日常的实验室生活中,尽管实验室的同学都专注在实验中交流不会很多,但也会感受到被默默支持着。老师也展示了自己的车牌拍照,是以自己研究的物种设置的。
关于本次面对面分享的主题:“Evolving as a person: to embrace possibilities”,李雪莹老师结合自己的领域向大家介绍“Evolution is about possibilities”。人生的树和生命的演化过程是一样的,尽管依赖过往的经验,但站在当下的节点有无限的可能性,所以在面对选择时要拥抱可能性,不需要担忧太多。
最后,李雪莹老师也为大家送上了寄语:“evolution”这个词的词根包含“展开”与“发展”的意思,其反义词是“involution”,意思是“纠缠”、“内卷”。“evolution”代表着“舒展”,希望同学们不要困于内卷,去过舒展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