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首页北京师范大学首页
生命科学学院
首页» 党建之窗» 支部风采
详细信息
【立身行道】立身党支部顺利开展第十四期“立身说”红色文化分享活动
    2025-06-27  浏览次数:

2025年6月25日,立身党支部王瑞泽同志于生态楼A105开展第十四期“立身说”分享活动。王瑞泽同志以“赤子丹心,科教报国”为主题,深情讲述了著名生理学家与细胞生物学家、杰出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堃仁的精彩事迹。

人物介绍


在北京师范大学生地楼前有一尊雕像,这就是汪堃仁先生的雕像。

汪堃仁,湖北嘉鱼人。192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预科,1934年毕业于北师大生物系,留校任生物系助教,负责生理学、比较解剖学的实验课。1937年至1939年在协和医学院生理系进修。1939年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奔赴已迁往陕西城固的北京师范大学(当时改名西北师范学院)任教。1946年北师大复校,随校迁回北平。1947年赴美国依利诺斯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49年8月回国,仍任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1952年被任命为系主任。1983年后不再担任行政职务,任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病逝于北京。

他是中国著名的生理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组织化学的开拓者。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的生物科学研究和生物学教育事业,取得了多项重要成就,被国务院首批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称号,培养了大批生物学人才,为我国科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教育贡献:人才培养成就


汪教授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工作者。他1934年毕业于北师大生物系,留校任教,直到晚年仍坚持教学工作。在北师大讲授生理学和组织学等课程,数十年如一日,备课认真,讲课生动,条理清晰,随时穿插学科发展的新成就,生物系的学生都“喜欢听汪先生讲课”。他常说:"办学校一切要为同学着想,同学一辈子就听一次这门课,讲不好课会影响人家一生。"体现了他对教育工作的高度负责和对学生成长的深切关心。他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引进国际先进教材,开设新课程,为提高中国生物学教育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1952年至1983年,汪教授一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主任,主持课程改革,聘请知名专家任课,重视师资培养。他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出国深造,为北师大生物系培养了大量骨干力量。他年过七旬仍坚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指导科研工作。

他还组织中学生物学教学咨询组,推动了中国中学生物学教育的发展。他撰写了多篇关于生物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论文,呼吁社会重视生物科学教育,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和责任担当。


   



01冰冻真空干燥仪的研制

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进修期间,在导师指导下成功设计并制成了一台简便的"冰冻真空干燥器"。该仪器能够有效保存组织细胞内酶的定位和活性,为后续从事组织化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02消化生理研究

以组织化学方法深入研究了胃、胰细胞的机能定位,发现了刺激狗迷走神经中枢端后,脑垂体后叶细胞发生变化,证明脑垂体中颗粒为其分泌产物。

03肿瘤研究的突破

在肿瘤细胞生物学研究方面,汪教授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他深入研究了癌细胞逆转与环腺苷酸(cAMP)的关系,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方向。他还开展了中草药治疗与肿瘤细胞内环核苷酸含量变化关系的研究,并率先研究细胞骨架和癌化的关系。汪堃仁教授的肿瘤研究突破,为中国肿瘤防治研究开辟了新方向,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1974,他主动请求调到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工作,担任副所长兼细胞生物学研究室主任,从零开始组建研究团队,成为该所的奠基人之一,体现了他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爱国情怀:新中国建设的选择



1949年,众多科学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刚刚解放的祖国

1947年,汪教授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深造。当时,他的学术造诣已得到国际同行认可,在美国拥有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然而,在1949年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机会和导师艾威教授的挽留,选择归国效力。回国后,他投身新中国的生物学教育和科研事业,将自己的知识和才能贡献给祖国的科学发展。这一选择充分体现了他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和坚定信念。

汪堃仁教授的选择,深刻诠释了他"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坚定信念,展现了一位爱国科学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崇高情怀。

总结启示

通过学习汪堃仁教授的先进事迹,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第一,要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像汪教授那样,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出正确选择,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

第二,要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学习汪教授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在本职工作中追求卓越。

第三,要甘为人梯、培育后学。像汪教授那样关心下一代成长,注重传帮带,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第四,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学习汪教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崇高品格,将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置于首位。

作为党员同志,我们应当以汪堃仁教授为榜样,在各自岗位上践行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汪教授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他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将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科学事业紧密相连。他常说:“我从来不认为个人的成就有多么大,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有成绩是集体的力量。”他的这种精神,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科学需要毕生的奉献",是新时代共产党员应当学习的崇高品格。

 

生态学研究所 |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 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 | 动植物标本馆 | 生物学通报期刊社 |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00875   进入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