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的“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重要指示要求,生命科学学院立身党支部与2023级博士党支部于2025年1月8日下午开展“立身行”红色足迹共建党日活动,参观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奥林匹克文化结合区,集“采集、馆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功能为一体,致力于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
2024年5月30日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作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重点活动之一,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于当日正式迎接观众参观。
01挖掘一段历史
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中,珍藏着一段关于中国近代科学家华罗庚的传奇历史。华罗庚,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他的数学研究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地位。他早年在国外深造,学成后毅然回国,致力于推动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他的奋斗历程和卓越成就,成为了激励无数青年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光辉典范。
——2023级博士党支部 夏兰
02寻找一个人物
此次参观,我对梁思礼先生的科研精神深刻感动。梁思礼先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贡献令人敬佩。他将一生奉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推动了中国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人投身于科技创新和国家建设中。梁思礼先生的敬业精神和爱国情怀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他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丰碑。
——2023级博士党支部 赵晨阳
03分享一段故事
1956年是梁思礼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入了党、走进婚姻殿堂,更重要的是,这一年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原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是钱学森院长手下的十个室主任之一。
如果说1956年是梁思礼人生的转折点,那么“东风二号”则是他事业的关键节点。1962年,“东风二号”点火发射,起飞几秒钟后,“导弹像喝醉了酒似的摇摇晃晃,头部还冒出白烟,最后落在了发射阵地前300米的地方”,这次失败带给梁思礼极大的震撼。
也是这次失败,成就了之后的长征二号系列火箭工作,更成就了梁思礼开创的“可靠性工程学”。在那之后,“我们才真正懂得怎样自行设计”。他提出:“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不是统计出来的;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是管理出来的,不是试验出来的”。梁思礼一生得过无数奖项,有过很多头衔,但是他最珍视的便是火箭设计师。
此后梁思礼积极推行并领导实施了一系列质量控制和可靠性保证措施,使“长征二号”的可靠性大大提高,我国的发射成功率稳居世界前列,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摘自《梁思礼:家国情怀 火箭人生》)
——立身党支部 苏元博
04拍摄一张照片
走进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就像走进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科学史诗。那些陈列在展柜中的成果、手稿和发明,无不诉说着科学家们的伟大贡献。例如,看到钱学森的相关展品,他冲破重重阻碍回国,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智慧与爱国情怀让人深深震撼,他所做出的努力让我国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了导弹航天事业体系,使中国在世界航天领域有了立足之地。每一位科学家就像一颗璀璨的星,他们的光芒汇聚起来照亮了中国科学发展的道路。
——立身党支部 顾钰
05留下一份感悟
1月8日(周三)下午,我们党支部组织大家去参观了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博物馆中展示了众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成果。另外,我们还观看了中华科技文明展,从古代四大发明、青铜器制作、都江堰工程的建造,到现代的5G通信、北斗导航系统、载人航天工程等,无不彰显了中华民族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卓越能力。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家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努力和不懈追求。通过这次参观,我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而作为未来的科技工作者,我们必须勇担使命,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2023级博士党支部 何燕
今天我参观了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并观看了“中华科技文明展”影片,感触良多。博物馆中展出的众多科学家事迹和创新成就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与荣耀。尤其是那些在困境中坚持探索的科学家们,彰显了爱国情怀和追求真理的勇气与毅力,让我倍感振奋。作为一名博士生,我意识到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我们应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不断学习、勇于创新,为推动科学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级博士党支部 朱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