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首页北京师范大学首页
生命科学学院
首页» 党建之窗» 支部风采
详细信息
【立身行道】立身党支部顺利开展第十七期“立身说”红色文化分享活动
    2025-08-29  浏览次数:

2025年8月28日晚,立身党支部高芝同志进行第十七期“立身说”分享活动。高芝同志以“一声惊天震宇,一生默默耕耘”为主题,深情讲述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先生,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突破与自主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动人事迹。


人物介绍


于敏,河北省宁河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氢弹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贡献者之一,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他领导并完成了中国首颗氢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突破与自主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教育经历


1944年,于敏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 。1946年,转入理学院学习物理,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49年,本科以88.46分的总成绩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其中三、四年级的近世代数和矩阵行列式论两门课程,他更是考出过100分的满分成绩。毕业后,他考取研究生,师从张宗燧、胡宁,另在北京大学兼任助教。1951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


工作经历

埋名二十八载报效国家


1951年,于敏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195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同年,任原子核理论组组长。他在阅读核物理文献的基础上,精读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梅耶(M.G.Mayer)和简森(J.H.D.Jensen)合写的《原子核壳结构基本理论》。

1960年12月,钱三强首先组织黄祖洽、何祚庥等成立代号为“中子物理研究小组”,开展氢弹的基础研究。1961年1月,钱三强和于敏进行一次谈话,希望他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国家要强国富民,要搞原子弹、氢弹,防御外来侵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任务,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可能真正地独立,巍然屹立在世界之林。于敏深知这件事情的重要性。面对这样重大题目,他不能有另一种选择,最终接受这项沉重的使命。开始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探索任务。

为加强氢弹理论研究,1965年1月,二机部决定把“中子物理研究小组”多人调入第九研究设计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与主战场汇合,一起突破氢弹,于敏任理论部副主任 ,后历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顾问、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1965年9月底,由于敏带领理论部13室1个组到上海,利用J501机器,完成加强型原子弹优化设计任务。在上海很快解决了计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改编和研制了大型计算程序,对加强型原子弹做了大量的系统的计算,找到了热核材料充分燃烧的关键所在。1966年12月28日,完成氢弹原理试验,掌握了氢弹原理。1967年2月,理论部完成氢弹的理论设计;4月,在空军训练基地进行了弹道特性试验,达到预期要求;5月,基地和西北核试验场全部完成了第一颗氢弹装置的制造、环境试验和有关热核试验前的测试准备工作。随后,第一颗氢弹装置就被运往国家试验场;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沙漠腹地爆炸成功。

在氢弹试验成功后,1969年于敏带领团队来到了绵阳深山里,开启了核武器研究新征程。1970年底,于调至青海“221厂”(核武器研制基地“九院”的对外称呼,位于青海省东部的金银滩草原)工作。

1980年,恢复技术职称后于敏任研究员,并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核武器理论研究所所长,负责突破第二代核武器原理工作。后成功突破新型初级小型化原理,成功研制出第二代核武器。在于敏指挥下,中子弹试验于1988年获得圆满成功。至此,中国核武器设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983年12月,于敏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198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5月任能源部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名字解禁终回公众视野


1988年,于敏卸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职位,改任顾问;同年,于敏名字得以解禁,但解密程度有限,许多史实没有公开。

20世纪90年代,于敏投身“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将其视为未来核武器物理研究的潜在方向。

1999年9月18日,于敏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勋章,也正是在这一天,于敏等功勋科学家隐藏近30年的身份才真正解密,重回公众视野。

人物评价

隐姓埋名,行惊天动地事


“两弹一星”的研制既是国家壮举,更是科研传奇。耀眼的成功背后,是数载春秋的夜以继日、焚膏继晷 。在荒凉的罗布泊,科研工作者们白手起家,用勤勉弥补薄弱的基础,用争分夺秒的实际行动兑现护国的承诺。从受命那刻起,于敏带领团队从零开始,一把尺,一支笔,日夜攻坚,突破难关,在离家千里的苦寒之地,“将一生献宏谋”。二十八载似水流年,磨不去他立志报国的热忱与雄心。这位见证了第一颗氢弹爆炸的盖世英雄,在俯首沉默间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

时代与祖国的发展给了我们更多职业选择,我们的奋斗与收获,也能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这是个人成就与自我成就的过程。身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将个人选择与国家发展相统一,融“小我”于“大我”,使涓滴汇聚成汪洋,个人与时代共成长。

 

生态学研究所 |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 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 | 动植物标本馆 | 生物学通报期刊社 |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00875   进入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