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首页北京师范大学首页
生命科学学院
首页» 党建之窗» 支部风采
详细信息
【立身行道】立身党支部顺利开展第十六期“立身说”红色文化分享活动
    2025-08-01  浏览次数:

2025年7月30日晚,立身党支部于涵同志于生态楼A105教室开展第十六期“立身说”分享活动。于涵同志以“科技报国赤子心,党员先锋显担当”为主题,深情讲述了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临照先生科教兴国的动人事迹。


人物介绍


钱临照,江苏无锡人。钱临照先生是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创始人之一,是中国金属晶体范性形变和晶体缺陷研究以及物理学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钱临照早年留学欧洲,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玻恩,专攻固体物理学与金属力学。回国后,他投身中国物理学研究与教育事业,长期任教于中央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培养了大批物理学人才。他在晶体位错理论、金属力学性质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国际影响力,为中国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1949年后,他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推动中国实验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研究。他还参与制定中国早期科技发展规划,倡导理论与实验并重的研究方向。


   


矢志报国,科学救国


钱临照先生早年在欧洲留学,但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回国,投身祖国科技教育事业,在艰苦条件下坚持科研与教学。

抗战胜利后,面对国民党要求迁台命令,钱临照毅然辞去“中央研究院”代理总干事职务,留在大陆参与创建中国科学院。1951年赴德采购设备时,他在给夫人的诗中写道:“踏遍天下芳草路,为问庭梅着花未。”——这既是对家人的思念,更是对新中国科学春天的期许。


科教兴国 奉献终身


钱临照参与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副校长,倡导“红专并进”的育人理念,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和高等教育作出卓越贡献。原中国科大校长侯建国这样评价钱临照先生:“他对科大优良学风的形成、对科大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对科大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钱临照晚年向子女们交代,待他身后,要将全部藏书及存款捐给中国科大,继续为培养人才出一把力。他晚年的一首诗中写道:“会看雏凤欲展翅,静觑夜空入银河。”看到一批批“雏凤”展翅飞入云端,是让钱临照最为兴奋、激动的事情。


固本培元重贤爱才


1978年,72岁的钱临照出任中国科大副校长。他带领师生在短期内创建了固体微结构研究室、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和高压实验室等;全力支持筹建科大天体物理中心,力主创建结构成分分析中心实验室;联络多名院士为中国科大加速器实验室、选键化学实验室争取支持。这些实验室已发展成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机构。

在师资建设方面,他十分留意发掘全国各地的人才。当时中国科大率先倡导“开放办学”,选拔业务精专的青年教师赴欧美进修,资助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出国深造。钱临照长期关心留学海外的学子,与他们保持着书信联系。他在信的最后总要加盖一枚“月是故乡明”的印章,蕴含了对远游学子们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殷殷期待之情。如今,许多人留学返校后都已成长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党员先锋显担当

1980年,74岁高龄的钱临照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我的年纪已过七十,为什么我在此时刻申请入党?……我的年龄确实大了些,但还想以有生之年在党的领导下,接受党的教育,能为人民做些事。为人民尽忠是不限年龄的。”



钱临照先生的一生,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与科学家双重身份下的使命担当。他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奉献,彰显了“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赤子情怀;他扎根科研一线数十载,展现了“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韧追求;他倾力培养青年人才,践行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本次“立身说”通过聚焦钱临照先生的报国故事,展现了钱院士“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韧追求。作为新时代党员,可以学习他三种精神:一是“党需要什么,我就钻研什么”的忠诚品格;二是“干一行、精一行”的工匠态度;三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境界。在各自岗位上,我们应以钱老为镜,将个人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用实干擦亮胸前的党徽。

 

生态学研究所 |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 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 | 动植物标本馆 | 生物学通报期刊社 |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00875   进入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