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首页北京师范大学首页
生命科学学院
首页» 党建之窗» 支部风采
详细信息
【红色足迹】乐育党支部顺利开展“访陶然,思先驱”红色足迹开放式组织生活
    2025-04-01  浏览次数:

清明将至,为缅怀革命先烈,铭记革命历史,让各位同志多元化、沉浸式地学习了解我们党早期在北京的革命活动,2025年3月29日上午,乐育党支部顺利开展了“访陶然,思先驱”陶然亭公园慈悲庵红色足迹开放式组织生活。



活动选址北京陶然亭公园这一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组织支部成员参观慈悲庵革命旧址。慈悲庵位于陶然亭公园湖心岛西南角,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内设“先驱者的奋斗——慈悲庵党的早期革命活动专题展”,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31处)旧址之一。展览分为“毛泽东领导驱张运动”“周恩来与五团体会议”“高君宇烈士革命事迹”3个专题展厅和“五团体会议旧址”复原厅、尾厅,共5个展厅。


挖掘一段历史

慈悲庵位于陶然亭公园湖心岛西南处,始建于元代,院落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860平方米,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在北京开展秘密活动的场所之一。“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先驱者都曾在此进行秘密的革命活动。

驱张运动是五四运动后湖南人民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为驱逐残暴军阀张敬尧而开展的一场非武装反抗运动。1918年北洋军阀张敬尧任湖南督军,其统治期间横征暴敛、镇压民主运动,纵容军队劫掠百姓,导致湖南经济凋敝、民怨沸腾。他还压制学生运动,查封进步报刊,激起知识界强烈不满。毛泽东等人秘密发动驱张运动,通过组织总罢课、创办“平民通讯社”揭露张敬尧罪行、组织代表团赴各地宣传请愿等手段,争取全国舆论支持。同时,结合军事与政治借力,打击张军。

1920年6月,湘军将领谭延闿、赵恒惕在直系军阀吴佩孚支持下发动军事进攻,张敬尧兵败逃离湖南,运动取得胜利。运动结合了群众示威、舆论斗争和政治谈判,展现了近代中国民众反抗专制统治的力量。驱张后,湖南短暂推行“省自治”运动,虽最终失败,但反映了当时地方民主化尝试。这场运动为反帝反封建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使毛泽东在实践中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确立了革命信仰,为他后来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也见证了毛泽东革命信仰的形成。


寻找一个人物

人物生平与革命贡献

高君宇(1896—1925),原名高尚德,山西静乐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革命活动家。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参与五四运动,成为学生运动骨干。1920年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是山西党团组织创始人之一。1921年赴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回国后积极投身工人运动,参与领导京汉铁路大罢工。1924年协助李大钊推动国共合作,任孙中山秘书。1925年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年仅29岁。他以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践行革命理想,被周恩来誉为“革命先锋”,其革命精神与理论贡献为早期中共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与陶然亭的渊源

北京陶然亭公园内,高君宇与恋人石评梅的合葬墓见证了一段革命爱情。高君宇常在此与李大钊、毛泽东等商讨革命工作,也与石评梅漫步谈心。石评梅是五四时期著名女作家,因初恋受挫抱持独身主义。高君宇以两枚象牙戒指表白心意,一枚自戴,一枚赠她,象征纯洁坚贞的爱情。1925年高君宇病逝,石评梅痛悔未接受其感情,在墓碑刻下他的诗句:“我是宝剑,我是火花……”1928年,石评梅因哀伤过度去世,年仅26岁,如愿与高君宇合葬,实现了“死后得并葬荒丘”的夙愿。


分享一段故事

1917年,周恩来自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怀揣着救国救民的宏愿,东渡日本求学。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族危亡迫在眉睫,周恩来在日本首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思想如同一束光,点亮了救国之路的灯塔。

回国后,周恩来以满腔热血积极投身于爱国学生运动,他发起成立觉悟社,团结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才俊。青年们以笔为剑、以声为号,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四处奔走,成为五四运动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反动当局的残酷镇压,使他们认识到,仅凭学生群体的力量,难以撼动旧中国积重难返的根基。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提出将各地进步团体联合起来的主张,凝聚更广泛的力量,共同为改造旧中国而努力。

1920年8月16日,一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 “五团体会议” 在北京慈悲庵召开。觉悟社、少年中国学会等五个进步团体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国家出路。会议通过《改造联合宣言》和《改造联合约章》,向全社会发出“团结联合”“改造旧中国”的强烈呼声,这不仅是进步团体联合的先声,更是对旧世界宣战的号角,彰显了中国青年改造社会的坚定决心。

会后,周恩来为深入了解世界革命形势,赴欧洲实地考察。在欧洲期间,他历经思想的淬炼与实践的检验,最终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这段宝贵经历,极大地锻炼了他的革命意志,为其日后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最初接触马克思主义,到成立进步团体,再到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周恩来逐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全身心投入到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的伟大征程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拍摄一张照片


1920年1月18日,毛泽东与邓中夏、罗章龙、萧三及“辅社”在京成员集会于陶然亭,共同商讨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问题。会后,众人在慈悲庵山门外的古槐下合影留念。后来,古槐枯死。为保留毛泽东和友人在此合影留念的旧迹,重修陶然亭时,园林工人移植了一棵与原古槐形状近似的老槐于此。如今,这棵老槐已是枝繁叶茂,亭亭如盖。现在来的参观者能看到这棵生机勃勃的槐树以及树下放大的毛泽东和友人的合影照片。


留下一份感悟

今天参观陶然亭公园中的慈悲庵让我深刻感受到那段革命历史的厚重与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其中,高君宇烈士年轻时便投身革命,为了民族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坚定的信念和为理想奋斗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通过讲解他的事迹,我不仅了解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更深刻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无数革命先烈的奉献与牺牲。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为国家的繁荣与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许瑞天

驱张运动是青年毛泽东革命生涯的重要起点,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缩影。它不仅是红色记忆的载体,更是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丰碑。展览中的每一件文物、每一张照片,都在诉说着先驱者的勇气与智慧。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铭记历史,传承先辈们坚定信念、勇于担当、团结协作、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胸怀理想,砥砺前行,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华章。

——张雨欣

在这次陶然亭公园的拜访活动中,我感悟颇多。通过三位同学的分享介绍以及展厅参观,我对毛泽东领导的驱张运动、周恩来与五四团体运动、高君宇烈士的事迹都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这里是老一辈革命家聚集之处,从事革命运动,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意义重大。少年中国学会“奋斗、实践、坚韧、俭朴”的学会信条让我触动,这也是新时代下共产党员需要学习践行的。从陶然亭的红色记忆中走出,我深知身为党员责任之重,要努力奋进,为党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

——王馨瑶

初春的陶然亭公园给人明媚、生机盎然的感觉。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湖面、风中摇曳的垂柳、娇艳的西府海棠,沉浸在美丽的春日景色中,我感到无比的平静与放松。然而,听完同志们在慈悲庵中的讲解,我了解到这片宁静之地背后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以及激荡人心的故事。慈悲庵是毛泽东、周恩来、李大钊、高君宇等革命先驱曾经的奋斗之地,这里见证了无数进步思想的起源、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怀揣赤子之心的灵魂。革命先烈们的故事令我敬佩而振奋,也明白了如今美丽祥和的世界正是这些先驱不懈奋斗的结果。

——程怡然

今天参观了陶然亭公园,慈悲庵位于陶然亭公园湖心岛西南处,始建于元代,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在北京开展秘密活动的场所之一。“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先驱者都曾在此进行秘密的革命活动,探讨中国的前途与革命方向。站在这些历史人物曾经驻足的地方,追忆那段充满革命激情的红色岁月。我深知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我们更应珍惜当下,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畅

走出慈悲庵的朱漆大门,午后的阳光斜照在斑驳的砖墙上,仿佛为这段红色旅程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辉。站在陶然亭湖畔回望,百年前的画面与眼前的景致渐渐重叠——1920年,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先驱曾在此秘密集会,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播撒在风雨如晦的华夏大地;而今天,我们站在同样的土地上,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触碰那份永不熄灭的革命激情。

展厅内,泛黄的《新青年》杂志、手写的革命宣言、简陋却坚韧的油印机……每一件文物都在无声地诉说:信仰从未因岁月蒙尘,理想永远在时代前沿。当指尖轻轻掠过展柜玻璃,仿佛与先辈们完成了一次穿越百年的击掌——他们以热血为墨书写觉醒年代,我们则以奋斗为笔续写复兴篇章。

此次陶然亭慈悲庵之行,不仅是一次红色足迹的追寻,更是一场涤荡心灵的信仰洗礼。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们必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把革命精神化作行动!

 

生态学研究所 |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 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 | 动植物标本馆 | 生物学通报期刊社 |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00875   进入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