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首页北京师范大学首页
生命科学学院
首页» 学科建设» 师资队伍» 现任教师» 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教师简历
教师简历
     
樊小龙(1964年9月)      
博士      
电话:010-58804336      
E-mail:xfan@bnu.edu.cn      
个人主页:暂无
个人简历


     樊小龙,1964年生, 江苏武进人。 1981-1987 年就读于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系本科,1987-1989 年就读于上海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硕士研究生。1989 年起于德国Greifswald 大学攻读人类遗传学,1992 年获得博士学位。1993 至1997年间于Greifswald 大学从事细菌感染生物学博士后研究,获德国Paul-Ehrlich Society 1997年科学奖。从1997 年 夏起,于瑞典Lund 大学从事基因治疗和病毒学、干细胞生物学和肿瘤细胞生物学的研究。2002 年起独立领导研究小组。2004 年起 Lund大学副教授。2009年9月回国工作,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 2021年晋升二级教授。在 Nature、PNAS、Blood、Cell等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5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 精通德文、英文、瑞典文。
以基因组大数据分析为基础, 结合系统生物学、干细胞生物学和肿瘤遗传学,樊小龙研究团队原创了胶质瘤的EM/PM分子分型 (PNAS 111:3538-3543, 2014)及浆细胞瘤的MCL1-M分子分型(Genes, Chromosomes and Cancer 57: 420-429, 2018),将看似高度异质性的胶质瘤、浆细胞瘤诊断为发病机制和临床表型独特的分子亚型,为这两类严重危害人群健康肿瘤的有效诊断和治疗效果的提升奠定了科学依据。团队目前的工作重点是研发胶质瘤及浆细胞瘤的新型诊疗手段,以及将分子分型理念应用于其它疾病的病因学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基于分子分型的肿瘤诊断手段和治疗策略研究            
肿瘤的传统诊断手段依赖于显微镜下的形态学观察,未能与肿瘤的发病机制紧密结合,因而无法有效指导肿瘤的风险评估和治疗方案选择; 而现有的分子诊断仅能在部分病人中发现有效的治疗靶点。通过建立基于发病机制的肿瘤分子分型及诊断方案,我们的研究旨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发现分子亚型特异的治疗策略,将风险评估和对因治疗扩展到所有病人,避免过度治疗和错误治疗。
整合器官发育、系统生物学和肿瘤遗传变异的核心特征,我们对神经系统的脑胶质瘤和造血系统的浆细胞瘤开展了分子分型, 并已将分子分型理念初步转化为可用于个体化诊断的手段。我们定义的分子亚型,不仅具有独特的发病机制、凶险程度,更重要的是具有分子亚型特异的治疗应答。这些理念性的发现为全球首创,文章发表于国际著名杂志。 目前的工作重点是阐明各分子亚型的发病机制、发现其治疗策略、建立基于分子分型的诊断手段。同时, 我们也将致力于其它肿瘤的分子分型和治疗靶点研究。
在研项目(主持):            
1)     胶质瘤基因组不稳定性的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1773015,  2018年1月-2021年12月),51万。
2)     PM分子亚型胶质瘤分化阻断机制和治疗靶点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2072789,  2021年1月-2024年12月),55万。
3)    基于分子分型的脑胶质瘤和急性白血病精准诊断
科技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19YFE0108100,2020年-2023年),339万。                  
结题项目:            
1) 神经胶质瘤细胞 PDGFRα表达和转运机制及其治疗应用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1072080)2011年1月 — 2013年12月, 39 万。
2)脑胶质瘤分子诊断系统和药物靶点筛选技术     2012年5月—— 2015年4月
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 (2012DFA30470),156 万。
3)脑胶质瘤分子分型与生物标志物研究 (2012年—— 2015年)
科技部863 计划(2012AA02A508),23 万。
4)纤毛过表达在腺病毒感染及其在抗肿瘤治疗中的机 理和应用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1272535)2013年1月 — 2016年12月, 70 万。
5)  神经胶质瘤分子亚型发病机理和诊断方案的研究
(2015年1月-2018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1472348),70万。
6)脑胶质瘤多平台数据库完善与多组学全景图谱建立   100万
科技部精准医学专项     (2016YFC0902500; 2016年7月-2018年7月)
The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lan
7)   神经胶质瘤分子亚型发病机理和诊断方案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31711530156,  2017年1月-2018年12月), 23万。


代表性研究成果


1.Jaras M, Edqvist A, Rebetz J, Salford LG, Widegren B,     Fan X. 2006. Human short-term repopulating cells have enhanced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expression. Blood 108:1084-91.
2.Sun Y, Zhang W, Chen D, Lv Y, Zheng J, Lilljebjorn H, Ran L, Bao Z, Soneson C, Sjogren HO, Salford LG, Ji J, French PJ, Fioretos T, Jiang T,     Fan X. 2014. A glioma classification scheme based on coexpression modules of EGFR and PDGFRA. PNAS 111:3538-43. (     direct submission)
3.Samo AA, Li J, Zhou M, Sun Y, Yang Y, Zhang Y, Li J, van Duin M, Lu X,     Fan X. 2018. MCL1 gene co-expression module stratifies multiple myeloma and predicts response to proteasome inhibitor-based therapy. Genes Chromosomes Cancer 57:420-429.
4.Hu H, Mu Q, Bao Z, Chen Y, Liu Y, Chen J, Wang K, Wang Z, Nam Y, Jiang B, Sa JK, Cho HJ, Her NG, Zhang C, Zhao Z, Zhang Y, Zeng F, Wu F, Kang X, Liu Y, Qian Z, Wang Z, Huang R, Wang Q, Zhang W, Qiu X, Li W, Nam DH,     Fan X, Wang J, Jiang T. 2018. Mutational Landscape of Secondary Glioblastoma Guides MET-Targeted Trial in Brain Tumor. Cell 175:1665-1678 e18.  (共同通讯作者,入选2018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5.Zhang Y, Li J, Yi K, Feng J, Cong Z, Wang Z, Wei Y, Wu F, Cheng W, Samo AA, Salomoni P, Yang Q, Huang Y, Kang C, Jiang T,     Fan X. 2019. Elevated signature of a gene module coexpressed with CDC20 marks genomic instability in glioma. PNAS 116:6975-6984. (     direct submission)
6.Li J, Xue Y, Wenger A, Sun Y, Wang Z, Zhang C, Zhang Y, Fekete B, Rydenhag B, Jakola AS, Jiang T, Caren H,     Fan X. 2019. Individual Assignment of Adult Diffuse Gliomas into the EM/PM Molecular Subtypes Using a TaqMan Low-Density Array. Clin Cancer Res 25:7068-7077.
           
Editorial Board Membership: Hereditas            
授权发明专利  1: 神经胶质瘤分子分型基因群及其应用
专利号 ZL 20131 0202569.1
授权发明专利  2 :              
多发性骨髓瘤分子分型及应用
专利号:  ZL 201810401708.6.
授权发明专利  3 :              
多发性骨髓瘤分子分型及其在用药指导上的应用
专利号: ZL 201810399765.6
授权发明专利 4 :              
基于CDC20基因共表达网络的胶质瘤分子分型及应用
专利号: ZL 201910171388.4
授权发明专利 5 :              
基于Taqman低密度芯片的胶质瘤EM/PM分子分型方法及其应用
专利号: 201910822144.8
已申请PCT :  多发性骨髓瘤分子分型及应用            
申请号: PCT/2019/084241
该PCT已于2020年进入美国专利及日本专利评审阶段。
德国Paul-Ehrlich Society 1997年科学奖:            
“The role of 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 in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to gram negative bacteria”, together with Dr. Robert S. Jack.                  
在Lund大学课题组培养的博士生和博士后:            
Marcus Järås (2002-2006), Anna Edqvist (2003-2007), Johan Rebetz (2003-2009), Nivedita Nagachar(2007-2009), Manli Na (2007-2012) and Dongfeng Chen (2008-2013).
Manuscript Referee for Journals:            
JBC, Molecular Cancer,Molecular Therapy, Gene Therapy, the Journal of Gene Medicine, Brain Research, 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 BioTechniques, Stem Cell Research, Human Gene Therap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PLoS ONE, Oncotarget,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Medical Oncology.
Grant reviewer:                 国自然            
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 USA.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Research (UK),
        Israel Science Foundation


 

生态学研究所 |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 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 | 动植物标本馆 | 生物学通报期刊社 |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00875   进入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