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首页北京师范大学首页
生命科学学院
首页» 新闻资讯» 新闻快讯
详细信息
生命科学学院樊小龙教授等在PNAS上发表重要论文
    2014-02-21  浏览次数: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樊小龙教授研究组与北京天坛医院江涛教授研究组和瑞典Lund大学等研究机构合作,北京师范大学作为第一单位,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发表题为“A glioma classification scheme based on co-expression modules of EGFR and PDGFRA”的论文(www.pnas.org/cgi/doi/10.1073/pnas.1313814111),提出了基于分子共表达网络的神经胶质瘤分型系统。
  神经胶质瘤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客观、有效的诊断标准的缺乏是限制胶质瘤研究的根本原因。目前医学界普遍采用的胶质瘤分类诊断准则(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形态学指标。根据与星形或寡突胶质细胞在形态学上的相似性,神经胶质瘤被分为星形或寡突胶质细胞瘤,并在此框架下,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异质性、增殖和组织坏死程度及血管生成的程度等,又分为I至IV级恶性级别。该分型系统不但未能揭示肿瘤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本质,且主观性强,不一致性高达40%。近年来,科学界致力于寻找基于分子表达的分型方案,提出了多种模型,以期指导胶质瘤的研究和治疗。其中以美国TCGA提出的四种分子亚型最具权威性(Cancer Cell 17:98-110, 2010)。但其在不用数据库间的重复性、分型效力、以及在揭示肿瘤的生物学本质方面仍存在较大局限。
  基于肿瘤的发生与细胞的正常发育分化密切相关的生物学假设,以及在整合生物学思想的指导下,樊小龙研究组发现,利用在神经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亦在胶质瘤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两个酪氨酸激酶受体分子EGFR与PDGFRA,所分别构建的胶质瘤共表达分子网络,即EGFR 和PDGFRA module (EM和PM),可将胶质瘤样本明确地分为三大类群。其中,EM和PM各包括核心基因30-40个,彼此无重叠,极可能代表着两个特征性的调控通路,在不同亚型的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发挥重要作用。该分型模型可在全世界四大不同数据库,超过1000例样本中得到重复。三类亚型具有显著不同的遗传学背景和预后,并很可能起源于不同的细胞系。
  该分型系统的建立对于胶质瘤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为后续特异性治疗靶点的筛选奠定基础。该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专项资金和北京市科委的支持。

 

生态学研究所 |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 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 | 动植物标本馆 | 生物学通报期刊社 |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00875   进入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