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5月,经校务会批准博物系改为生物系(西迁时),系主任郭毓彬。此时,生物系有一级教授武兆发,二级教授汪堃仁,三级教授郭毓彬。
1950-1952,张春霖教授任系主任。1952年,按政务院、教育部决定,进行院系调整。北京辅仁大学生物系和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合并,合并后生物系共有教授4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助教13人。院系调整后汪堃仁教授任系主任。为增强师资力量,开设新教学计划课程,从北京大学生物系调入董愚得(提升为副教授),从清华大学调入乔曾鑑(提升为讲师)。调整后在原辅仁大学生物系原址内进行教学工作,当时设有无脊椎、脊椎、细菌、人体生理、生物化学、组织胚胎、植物形态、植物分类、切片技术等实验室和动、植物标本室。调整后充实了仪器标本,拥有相当数量的显微镜和大型离心机等。此外,还有大量的矿石标本和动植物标本,以及人体解剖模型等。
院系调整后,修订与调整了教学计划,当时全面向苏联学习,基本上按当时苏联土壤生物系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取消学分制,改为学时制,将公共必修的英文课改为俄文课,增加了米丘林生物学和人体解剖学,取消了比较解剖学,将植物分类、植物形态合并成植物学(一)和植物学(二),将无脊椎动物学和脊椎动物学合并称动物学(一)和动物学(二),将组织学和胚胎学合并成组织胚胎学,开设植物生理及微生物学、生物教学法、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等课程,并将动植物标本采集改为野外实习,固定于教学计划中,一年级到海滨,进行无脊椎动物及低等植物实习;二年级上山,进行脊椎动物及高等植物实习。在学生管理上,实行了兼职辅导员制。
这期间,聘请了苏联专家金娜、杜伯洛维娜和谢孔等来系作专职教授,选送王玢、孙儒泳、姜在阶和董悌忱到苏联留学。开始在城外筹建生物园(即现在系址及生物园址),在谢孔专家指导下按当时苏联大学生物系模式建立生物园,作为生物系教学与科研基地,征购土地100余亩,进一步完善了生物园暖房。招收动物研究生班和生理研究班,聘请昆虫学家朱弘复、邓国锠,电生理学家、美籍加拿大人霍德,药理学家雷海鹏等兼职教授来系讲课。教育部主持并由我校主编的课程教学大纲,有生物化学(鲁宝重教授主编),农业基础(谢孔主编)和生理学(汪堃仁主编)三门。1958年,生物系由城内迁到生物园,办公室在服务楼三楼,动物实验室在数学楼,生理实验室在生物园平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