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中午12:30,第二届“京师生命杯”学术科技竞赛奇思妙想模块答辩会于生地楼116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竞赛共收到35份作品,经过校内外专家的函评,遴选出9支队伍进入答辩。参与答辩评审有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英郑欣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吴倩教授、人工智能学院郭小娟教授、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董路教授、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系主任张俊杰教授、生物系刘光伟教授、生命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尹佩佩老师。答辩会由学院团委书记唐如春老师主持。
此次答辩由各小组进行项目陈述以及评委老师进行提问、点评、打分等环节组成。
各组选手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力,通过脑洞大开的头脑风暴和严谨科学的研究过程,为我们带来了大放异彩的答辩盛宴。同时,他们的研究项目紧扣本次奇思妙想模块的主题“后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命科学”,将人工智能应用到生命科学的研究中。他们的项目主要聚焦于利用脑机接口、AI大数据模型和多模态数据、AI仿生体、迷你微型机器人等人工智能的技术与手段来解决生命科学的问题,如治疗精神疾病、研究梦境来改善睡眠、治疗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破解生命系统与代谢网络的奥秘、研究异种器官移植的免疫耐受与动态监测、优化肿瘤的治疗方案、研究生物集群问题以及濒危物种的保护问题。
答辩陈述过程中,各组选手表现从容不迫,从研究背景、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意义和前景几方面将小组的研究成果精简又全面地展示出来。各位评委老师表现出了对选手们的欣赏,同时,老师们也对各组项目进行了点评,从专业的角度简明、清晰地指出了各组仍存在的问题,帮助选手们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
张俊杰老师多次强调在奇思妙想模块,有丰富的想象力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研究方向是否逻辑自洽,是否符合科学性。
吴倩老师也提到部分作品比较理想化,但难题是数据太多、规律难找到,可实施性有待提升。
英郑欣老师通过捕捉关键信息,向学生询问细节问题,进而考察选手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研究项目的原理与过程。同时对于一些收集、分析数据的方法给出合理化建议。
刘光伟老师在选题方面给出选手建议,刘老师指出选题要有精细的切入点,不能太空太广泛,同时此次竞赛的主旨是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手段帮助解决生命科学问题,生命科学有自己的学科特点,选题不能将重点放在如何使用人工智能。
尹佩佩老师在数据收集方面给出了建议,她提出有时候复杂的方法或问题可以简单化,有时直接询问调查者的感受可能更简便易于判断。
对于选手答辩策略问题,董路老师和郭小娟老师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董路老师指出答辩时不能低头读稿,而是凭借自己对项目的充分理解来向他人介绍、展示,要看大家的反应去判断自己的语速或表达方式是否合适。
郭小娟老师表明答辩时可以先提出自己研究项目的挑战,然后针对组内是如何应对挑战、解决问题进行陈述,这样会很明确的告诉他人自己的研究有什么意义,攻克了什么难关。
本次“京师生命杯”奇思妙想模块老师们的点评清晰、明确,从选题、收集数据到答辩策略,都给予了选手们专业、有针对性的建议,使选手们受益匪浅。同时选手们想象力丰富、创意十足的同时又能兼具严谨的科学思维,研究深入、准备充分,也使人称赞不已。最后感谢评委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选手们的精彩表现,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京师生命杯”,为“京师生命杯”学术科技竞赛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