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下午2点,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融媒体中心与新闻传播学院瞭望融媒体工作室在生科院129教室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会。双方围绕融媒体组织架构、内容创作、技术经验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生科院融媒体中心主任曹佳鑫、创作部部长王若溪、文创部部长朱清涵,以及瞭望融媒体杂志社社长叶晨灏、视频部主编毕然等学生骨干参与分享。
生科院融媒体中心以“专业+创意”为特色,通过部门协同与流程优化,打造出兼具学术深度与生活温度的融媒体内容。据中心主任曹佳鑫介绍,中心下设秘书处、创作部、新闻部、文创部四大部门,分工明确且紧密联动。秘书处作为“后勤中枢”,负责团队建设、技能培训和财务保障;创作部主导科普推送制作,通过“四级审核”机制把控内容质量;新闻部则聚焦官方公众号运营、人物采访与院刊《绿缘》编辑。
对于瞭望融媒体提出的如何将科普内容与自由推送更好地结合起来的问题,创作部部长王若溪以“师大相关、贴近生活、蹭蹭热度”概括科普内容的选题逻辑。她举例称,一篇关于校园流浪猫的推送《BNUer的期末周抗焦虑特效药——吸吸吸吸猫》因情感共鸣成为爆款,体现了校内同学对生动有趣的科普内容也有着一定的需求。
文创部部长朱清涵分享了生科院文创产出的经验秘籍。文创设计的灵感来源包括日常实验器材、学院吉祥物“师小兔”及学生投稿的“脑洞”创意。从设计、打样、制作、售卖,文创部已经有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流程,有助于后续更多的设计想法不断转化变现。对于文创设计大赛在鼓励大家参赛方面面临的瓶颈问题,清涵认为用一些更加合适的奖品可能会对参赛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新闻传播学院瞭望融媒体工作室以杂志《新外大街19号》和视频号为载体,探索专业媒体的校园实践路径。杂志社社长叶晨灏提出“像杂志一样去编辑世界”的理念,强调“杂”是形态,“志”是选择。“我们不做‘过分讨好’的选题,而是追求有尊严的内容。”
叶晨灏总结杂志制作的三大原则:做厚一点的选题、保持明晰的逻辑线、杜绝跟风式内容。双主编模式(统筹+美编)与“二审终审制”确保内容质量,自行利用Indesign原创排版,更能让这些传递思考的长文赏心悦目。杂志的每一页都饱含了杂志社同学的心血,生科成员深深感受到了新传人的坚毅态度与不懈努力。
视频部主编毕然从设备、拍摄到剪辑层层拆解“校园视频”的诞生过程。工作室配备大疆云台、索尼相机等专业设备,但毕然强调“技术服务于内容”:并在空镜、角度、方位等等方面,细致地传授了内容拍摄的诀窍。视频部推行的“指标制”(每人每学期至少参与2次拍摄或1次剪辑)也激发了成员的创作积极性。善于运用AI、将已有的创意推送向视频进行变现,都是生科院融媒体目前便于实施的落地性建议。
这场持续两小时的交流会,不仅是一次经验共享,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交流的体验。两种不同的思考模式发生碰撞、进而进一步开拓眼界。双方都希望未来能够持续保持交流合作的关系,为下一次交流合作有所期待。